您好,欢迎来到舟舟教育培训网!
舟舟教育培训网

一站式教育培训

招生与学习平台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往事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故事会   2024-01-25 阅读:49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是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一句。词中的“骄杨”即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以浪漫的情调和丰富的想象,歌颂了烈士,歌颂了友谊和爱情。作为妻子和母亲,杨开慧为丈夫和儿子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丈夫,毛泽东也深深地怀念着杨开慧。

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夫妻,走过了一段共同的岁月,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诗篇。

杨宅初识

距长沙市一百余里的板仓,坐落在市东北山峰峻拔的隐珠和飘峰两山之间的丘陵地带。这里三面环山,青松翠竹交相辉映,小河逶迤流过,风光十分秀丽。1901年初秋的一天,杨开慧就降生在这里。她的父亲杨昌济为她起名为开慧,号霞,字云锦。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32岁出国留学,先在日本高等师范学习,后去英国伦敦,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又到德国考察教育。回国后,杨昌济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伦理、心理学教员。杨开慧7岁开始读书,毕业于县立第一女子高小,后又在家自修。在父亲的帮助下,她认真学习英文,并广泛地阅读东西方的新潮启蒙书籍。

一师是一所免费的中级师范,聚集着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杨昌济等一批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员。杨昌济受聘于一师,讲授“修身”、“教育学”两门课程。他以教育为天职,以育才为己任,经常与学生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引导学生们奋发向上。毛泽东出身贫寒,好学深思,成绩优秀,深得老师们的欣赏。杨昌济非常喜爱毛泽东,他在日记中写道:“生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泽东也十分钦佩杨昌济的道德人品和常识,以能在这样学问精深、诲人不倦的先生门下学习而感到自豪。

有一天,杨昌济从学校回到家中,兴奋地对家人说:“我在一师看到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听到父亲不同寻常的赞语,坐在一旁看书的杨开慧禁不住仰起脸反问道:“爸爸,你怎么知道毛泽东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呢”杨昌济对女儿天真的提问,报以爽朗的一笑。

杨开慧接着说:“那你怎么不叫他上我们家里来呢让我们好见一见你这位‘国家的栋梁’。”杨昌济拍着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别急嘛,以后你会见到的。”

就这样,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在杨开慧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杨昌济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杨开慧的婚姻。

假日里,毛泽东敲响了“板仓杨寓”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圆圆的脸,黑黑的眼睛,个头不高,体态轻盈的小姑娘。她,就是杨开慧。当时,她只有十三四岁。

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高个青年,杨开慧轻轻地问了一声:“你找谁”

毛泽东微笑着问道:“杨先生在家吗”

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杨昌济走到门口,招呼毛泽东进屋,并且指着毛泽东对杨开慧说:“霞,这就是我的得意门生毛泽东。”

这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初次见面。在杨家,杨昌济与毛泽东之间无拘无束地谈论天下大事,谈论治学之道,气氛十分热烈。

此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经常在假日去杨昌济家纵论国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他们交谈时,杨开慧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毛泽东精辟而有见地的宏论,吸引了杨开慧。在这些讨论的启发下,杨开慧也开始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毛泽东对热心参与讨论的杨开慧非常关心,经常深入浅出地给她讲革命道理,启发她思考问题。毛泽东经常把自己的日记和文章送给杨开慧看。杨开慧总是仔细地读着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从中学习他的一些思想方法。

1917年11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捧着泡尔生着的《伦理学原理》,正在细细地看毛泽东写在书上的批语。突然有人来到院子里,杨开慧立即迎上去,只见毛泽东一阵风似的踏进门来。杨开慧急忙问:“润之哥,带来么子好消息”毛泽东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俄国工农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农代表会掌握了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啦!”大家争先阅读毛泽东拿来的报纸,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晚上,杨开慧夜不能寐,思绪如潮。她所了解的毛泽东的事迹,一幕幕在她眼前浮现出来,使她崇拜,使她思念。她又回想起毛泽东帮她学诗、改诗的情景:

那天,杨开慧羞怯地将一首小诗送到毛泽东手里,轻声地说:“润之哥,请你改一改。”毛泽东边看诗边念道:“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毛泽东不禁拍手称好:“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名师之后。”

杨开慧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但一想到全家将要随父亲搬到北京去了,一种说不清的依恋之情又使她迷惘不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18年夏天。杨昌济准备携家人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离别的日子到了。那天,毛泽东到码头为杨昌济一家送行。昔日笑口常开的杨开慧,如今坐在船上,目光忧郁地望着毛泽东。毛泽东不断地挥手告别,他的思潮随着湘江的水波翻滚。此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彼此已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已经有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愁。

北海订情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第一次来到北京。但由于赴法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了助理员。

当时,杨昌济一家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毛泽东住在景山东吉安夹道7号,相距不远,师生之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毛泽东经常出入杨家,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中,杨开慧感到从未有过的欢快。

两颗火热的心碰出了心灵的火花。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故宫、北海、香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秋天的红叶,冬天的腊梅,在这对年轻人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8年后,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这段往事,意味深长地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另有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都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梅花的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梅花开’。北京数不清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踏上北海的坚冰,登上古老的白塔。尽管大地冰封,但这一对恋人却热烈地交谈着,全然不觉得寒冷,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季。两个相爱的人,迎着寒风,手拉着手,漫步在北海桥头,故宫墙下,一路走着,一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经过在北京五六个月的初恋,两人的爱情已坚不可摧了。毛泽东快要赴上海时,两人相约互通信息。第二年4月,毛泽东转道上海回湖南。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已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中。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正在福湘女中学习的杨开慧接到毛泽东寄来的词后,激动不已。一天,她和好友李淑一散步时,谈起毛泽东的人品,并把这首词念给李淑一听。

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与杨开慧又见面了。毛泽东邀请杨开慧去省学联帮助工作,杨开慧欣然答应了。杨开慧不顾家里经济困难,毅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北京一些朋友赠送的部分祭奠费捐献出来,给毛泽东作活动经费,从经济上资助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并参加书社的日常活动。

倾心相伴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在不断深化。

1920年冬季的一天,杨开慧夹着一个书包,来到湖南一师教员宿舍——妙高峰下的青山祠,不坐花轿,不备嫁妆,不用媒妁之言,自由地同毛泽东结了婚。

结婚那天,正好冬晴。毛泽东理了发,穿了件藏青色的新长袍,显得格外英俊。杨开慧则穿着母亲做的花色旗袍,梳洗打扮后,更加秀丽。早上,毛泽东吩咐当年在毛家当伙夫的邹香庭说:“你去准备点酒菜,今晚我要请客了。”邹香庭心想:毛泽东的经济并不很宽裕,工作又很忙,请客吃饭这类的事是很少见的。他感到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按毛泽东的吩咐去买了酒菜。

晚上,毛泽东带来了新民学会的一些会员和朋友。大家吃饭喝酒,兴高采烈。杨开慧也殷勤地招待客人,敬酒送菜。

夜色已深,人人酒足饭饱。这时,毛泽东起身向众人宣布:“今晚是我和杨开慧结婚的日子。蒙大家来热烈祝贺,我们十分感激……”

客人们大感意外,纷纷说:“为什么不早点告知我们,也好带点纪念品来,以表示祝贺。”毛泽东笑着说:“就是怕大家带礼品来,所以事先才保守秘密啊!”

大家以掌声向新郎新娘致贺。

婚后,杨开慧继续在学校学习,只有在假日,才回到家来。她和毛泽东互敬互爱,生活十分甜蜜。正如毛泽东曾对人说过的那样:“我同开慧结婚,是建筑在双方个性思想彻底了解,完全相合的基础上的,所以经过恋爱结婚,都没有什么波折发生。”

清水塘偏僻幽静,是个开展党的地下斗争活动的好地方。为了保护湘区党委机关和毛泽东的安全,杨开慧把母亲也接来这里居住,一同做好掩护工作。每当召开党的会议,她就到室外流动放哨。为了随时观察敌情,她将一面大镜子挂在客堂后壁,以便从镜子里面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对于毛泽东等起草的党风指示、罢工宣言之类的重要文件,她放在一个妇女们平时盛放耳环、戒指、香粉一类用品的首饰盒内,精心收藏保管,始终和她形影不离。

毛泽东为发动和领导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以及党内的日常事务奔走不息。为了使毛泽东有充沛的精力考虑和处理革命大事,杨开慧不畏劳苦,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日常事务工作。她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抄写文件,接待来访者。此外,杨开慧对毛泽东的饮食起居,也十分注意照料。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体贴关心毛泽东。毛泽东通常通宵达旦地写作,一到晚上八九点钟,杨开慧就把取暖用具准备好;深夜一二点钟,她常起床取临睡前热在锅里的点心,有时毛泽东顾不上吃,她就在旁边等待,等毛泽东吃完后她才睡。

1922年10月,杨开慧怀孕快足月了,理应注意休息和保养。可是,毛泽东、杨开慧正记忆着泥木工会的工作,领导着长沙泥木工人进行大罢工。一天,杨开慧在家忙着整理文件资料,突然感到不舒服。杨母知道女儿要临盆了。这时家里没有人照顾,急得杨母团团转。正好一个女友来看杨开慧,急忙雇了一辆人力车,把她送到湘雅医院。第二天凌晨,天还没有亮,毛泽东匆匆赶到医院,走进病房,直奔杨开慧的床前。他用手摸摸杨开慧的前额,俯身下去,细声地问:“你感觉怎么样不要紧吧”杨开慧见毛泽东两眼网着血丝,眼窝发黑,一副工人打扮,知道他也通宵未睡,一直在领导罢工斗争。她一时百感交集。但是,她控制住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只是轻轻地摇着头说:“我不要紧,这几天你正忙,快去办你的事吧……”毛泽东望着她的脸,见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妻子和母亲的柔情,不禁紧握住杨开慧的手说:“你要好好休息,攒足劲,很快你就要当妈妈了!我那边你放心,工人团结很紧,斗争会胜利的,等着好消息吧!”

10月24日,杨开慧在医院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母子平安。第二天,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杨开慧耳中: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坚持19天的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杨开慧兴奋得眼睛发亮,轻轻地吻着孩子的小脸,说:“胜利了,胜利了。”第三天,毛泽东来到医院看望杨开慧母子。杨开慧深情地望着毛泽东说:“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毛泽东略一深思,胸有成竹地说:“岸英,河岸的岸,英俊的英。毛岸英如何”杨开慧表示同意,对着小子轻轻地呼唤:“岸英,我们的小岸英……”

当时党中央的办公地址设在茂名路与威海路口583弄的云兰坊内,毛泽东和杨开慧就住在弄内靠南的一所房子里。毛泽东一家、蔡和森一家和罗章龙一家都住在这所房子里,因此这所房子也称“三户楼”。杨开慧在上海工作了半年,与工人结下了深厚情谊。她与毛泽东在“三户楼”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1927年4月27日至5月6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由于毛泽东与陈独秀意见相左,毛泽东又一次“赋闲”。一天,杨开慧陪同默默无语的毛泽东登上了黄鹤楼。看到万里长江,烟波浩渺,毛泽东用厚重的诗篇,表达了两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杨开慧望着眼前奔腾不息的江水,久久地相伴在毛泽东的身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本网页所展示的有关【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往事】的信息/图片/参数等由的会员【 】提供,由舟舟教育培训网会员【 】自行对信息/图片/参数等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本平台(本网站)仅提供展示服务,请谨慎交易,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本平台(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您在本网页可以浏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往事】有关的信息/图片/价格等及提供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往事】的商家公司简介、联系方式等信息。

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您致电15932669617,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感谢您对舟舟教育培训网的关注与支持!

官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