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的第8届中国金鹰艺术节暨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上,她除了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奖外,更击败姚晨、闰妮等女星,以25万多的全场最高票数斩获当晚最具分量的人气大奖,获封新晋“视后”。
她就是海清。求学时,她经历了以赵薇为翘楚的北京电影学院的疯狂造星氛围;毕业后,历经十年打拼,从女配角到女主角,从电视剧终于进入贺岁大戏。关于自己,海清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不够漂亮的女演员,所以我的成功之路,是螺旋式的。”
上学时,一次学校做雕像,雕像从脚丫到脖子所有的地方都是以海清为模特,但是一到脑袋就换成别人了,老师说:“你不用来了,换人了。”这件事对海清的打击很大,这是她第一次因为相貌被伤了自尊。那时,海清已经开始在少年宫学跳舞,但跳得不好,因为不爱笑,又不聪明,上台总忘记动作。她回忆,自己在学跳舞的同龄女孩中不是佼佼者,也不招老师待见。
面对外界的不认可,海清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幸运,一蹴而就的成功只能是幻想,自己的成功必须走另外一条路。一次,一个电视剧剧组到少年宫挑演员,她和另外两个女孩被挑中。最后一轮选拔,那两个女孩因故没来,海清成了唯一的候选人。第一次接触电视剧,她演一个“小可怜”。至今,她还能回忆起导演对她演技的肯定:“导演赞美我‘哭戏演得特别好’。”自那时起,海清树立了一个梦想——当演员。
12岁时,海清进入江苏省戏剧学校,17岁进入江苏省歌舞剧团,不到两年,她从一名舞者变成团里最年轻的编导。那时,她前途似锦,团领导把她定位为“未来的顶梁柱、接班人”。但她自己很清醒:歌舞团这种体制内的地方自己绝不可能呆一辈子。因为她无论是肌肉力量还是各方面条件都不适合跳舞,于是,她果断地离开了。
1996年9月,海清进入高考补习班,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第二年,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成为演员黄磊的学生。海清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她的学姐赵薇因为《还珠格格》一夜走红,再加上黄晓明、陈坤崭露头角,北影表演系被誉为中国的“造星梦工厂”。然而,海清求学四年,除了客串过一个小角色外,没有接拍任何作品,她知道,提升自己的表演功底和理论水平,才是最关键的。
大学毕业后,海清报考人艺话剧院,考了两回都落榜了。考官给她下了判决书:不会演戏,不爱笑,以后拍电视剧都不成。进剧组拍戏,一位导演曾评价她:“只能完成角色,不能给角色加分。”
对于导演的言语打击,海清将其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她后来感叹地说:“我非常感谢那些最初骂我演戏不好的导演,这是上天赐我的礼物。现在,每每遇到我越拍越没自信时,我都能够在一种不满的情绪中用仅存的一点自信完成拍摄,且一直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棒。”
功夫不负有心人,海清经历了多次的盘旋式上升后,终于来到了属于她的巅峰。随着《双面胶》、《蜗居》的播出,海清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在贺岁片《赵氏孤儿》中,海清再次扮演媳妇。总制片人陈红在选定海清时曾说:“选择海清是因为她身上有‘接地气’的实在和生动,可信而亲切。”
这就是海清,一个自我定位“不够漂亮的女演员”,如今却成了一个成功范本。她的螺旋式成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在成功的路上,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候适当走些“弯路”,或许正是通向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