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张恨水先生逝世40周年,这位曾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有一个独特的人生信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也确如信条一样,张恨水的创作数量在20世纪中国小说家中是惊人的。他当年的经济生活究竟怎样呢?
月薪8块银圆开始报人生涯
张恨水作过比较:与同a时的上海房子比,这样的租金只能租法租界有卫生设备的一个楼面;与同时的南京房子比,也只能租城北两楼两底的弄堂式洋楼一小幢。
破纪录:《春明外史》连载5年
月收入达到胡适水平
1930年秋,张恨水应邀前往上海,受到热情接待。当时上海的小报纷纷登出“张恨水十分钟内到手几万银圆稿费,在北平买下一座王府”的传闻。这显然是耸人听闻的夸张,但也“事出有因”。张恨水的儿子张伍在《忆父亲张恨水先生》中写明了事情真相:
这还仅仅是上海世界书局给予张恨水的稿酬,未计其他的收入(如报刊编辑费等)。因此可以说,当时“张恨水稿酬几万银圆”的传闻虽然不够准确,但绝非无中生有。
1930年底,张恨水携款(稿酬所得)7000银圆从上海回到北平后,用其中4000银圆购置了前门大栅栏12号的一所大宅门四合院,这跟鲁迅周作人兄弟购置的北京西直门八道弯大宅门价格相似,规模相当。
1931年的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位能歌善舞的16岁少女——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她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父亲早逝。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聪明伶俐,爱唱京戏,张恨水也非常喜欢她。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租房,跟周淑云成婚,并从《诗经》的《周南·关雎》里面取出两个字,给周淑云改名周南。
张恨水这次在北平租赁的住房,是大方家胡同12号,租金每月40银圆。可惜这处庭院,未及张恨水亲自添补栽种,日本帝国主义就已占领东北,威胁华北。张恨水明白:在北平的“安乐窝”无法长久居住下去。
一代小说家晚景凄凉
1949年春,北平解放。5月下旬张恨水忽患半身不遂,丧失了说话能力,记忆力也遭到破坏,连妻子都不认识了。他历年积蓄的“法币”和“金圆券”,深受通货膨胀的祸害,贬值得形同废纸。这位写了大量畅销书的文化人,除了住房和书画,什么财产都没有了。妻子卖掉仅有的一些首饰,以医治他的疾病。
3个月后,张恨水的病情逐渐好转,可以扶着手杖练习走路,但一时还不能写作。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养病,将北沟沿的大宅院卖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家迁居到离此不远的砖塔胡同43号一个小四合院。卖房所得的钱,用来补养他的病弱之身。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张恨水的老朋友们无一例外被“揪”了出来,关押进“牛棚”。挚友老舍先生自杀了,家里人一直不让他知道,以免引起他情绪波动。
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的早晨6时50分,张恨水起床,家人为他穿鞋时,他突然仰身向床上倒去,从此再没有起来。脑溢血发作的他,没有说一句话,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