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曾经是电视记者中的宠儿。
她很早成名。在凤凰卫视,她采访过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钱其琛、唐家璇、王岐山……
2001年11月,闾丘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腹地喀布尔的华人女记者。她素面朝天,镜头前又往往光彩照人。她是可以感染人的,不然老板不会选她——她是凤凰的第二名记者。
那时,老板刘长乐跟她说,“好了,你可以出书了。”她以为已经联系好了出版社,结果花了20天时间写完,刘老板又说,“好了,现在你自己去找出版社吧……”
她是一个理性的人。在采访或讲座中,她很愿意和大家探讨新闻角度、内容深度、采访技巧、政治分寸、处理方式等专业问题。问她,“如果和上司有分歧你会怎么办呢?”她说,“我会啰啰嗦嗦,不停地讲讲讲……”但是,“公司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如果他能爱上我”
她其实是时髦过、波希米亚过的。高中立体几何没考及格的文艺分子,复旦大学哲学系活泼喜人的女学生,咖啡店年轻的女招待,热爱音乐的电台主持人。她不是没有读过三毛,“长裙飘飘,披散着头发,若有所思地走过校园门口的草坪”。她不是没有渴望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熟知简爱的经典对白“虽然我穷,我不好看,但是我也有权利爱人”。
初恋是在中学快毕业时。那是一个比她大7岁的大男孩。“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说话的那个样子,心里想,这个人从前在哪里见过。”
他们推着自行车,在这个城市不停地走啊走,时间总是过得太快,街道总是太短。他们去看电影,偷偷地拉手。一个月后他去了美国。他离开上海那天,她一个人在街头走了一天,望着天空,猜想哪一架飞机里面有他。
干练、简明的闾丘露薇,她的“长情”同样令人惊讶。13年之后,当她结束第一次婚姻,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他。“只是想知道,他还好吗?他现在是什么模样。至于他还记不记得我,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只是我知道,这段爱情,一直在我的心里面,从来没有消失过。”
《我已出发》的结尾,她忽然很动情地写道:“当我站在巴格达的清真寺前,炮火在我的周围不断响起,我在思念一个人,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人。那个时候我会觉得,和他相比,生命对我来说也不重要。当赞美的声音,热闹的场面围绕我的时候,我在想的是,如果他能够爱上我,这些赞美、名利都离我而去,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他能够爱上我……”多么典型的一个女人对世界的告白。“战地记者”闾丘不曾“免俗”。“赞美”、“名利”算什么呢?配得上她的欢乐、悲哀、感慨和微笑吗?穿梭于炮火之间,你不能只用“勇敢”来形容她。
或许不该问起前尘往事。她笑着打断,“那个人不是现在这个人。”她再婚,快乐又自足。带着品相温厚的夫君参加朋友的饭局,大大方方地说,“我不在北京的时候,你们可以带他玩儿……”
她比过去胖了。在北京喧嚣的三环边上,她一边招手打车,一边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什么要紧,我老公喜欢就行。”
经常突然消失的母亲
“4岁的时候,母亲就在我的生活当中消失了,然后在我18岁的时候,她又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对于少女时期的我来说,母亲是一个神秘而又亲密的人物。”
所以当母亲说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帮忙,她毫不犹豫地去了。
闾丘露薇还记得那个夏天。她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一条长长的花裙子,提着一个箱子,来到母亲既是办公室也是住宅的地方。母亲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怎么穿得这样不好看?”
母亲总是嫌闾丘不漂亮,在她眼中,那样就很难找到有钱的男朋友。看上去还很年轻的母亲说,在外人面前,不要说你是我女儿。
她的童年没有母爱,也没有玩具。小女孩闾丘喜欢穿漂亮的的确良连衣裙在弄堂走过,想引起别的小朋友“羡慕的眼光”。但她发现,邻居、朋友家里的玩具“总比我多”。她问父亲为什么不给她买。父亲默不做声。奶奶在旁边说,“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这些都是要钱的,不知道你爸爸工作有多辛苦吗?”
20多年后她有了自己的女儿。女儿爱漂亮,几乎是她的“翻版”。很多时候,女儿吵着要买玩具时,女儿的香港奶奶说着和她的上海奶奶同样的话:这些东西是要花钱买的。你不知道妈妈工作有多辛苦吗?
当时母亲什么生意都做,只要能赚到钱。她是那种“哪怕口袋里面只有两块钱,但是也在别人面前装得像一个百万富翁那样豪爽的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生活。
母亲经常会突然消失一段时间,房东就会来找她要房租。她看着那个地方,简直想哭。
许多年后,闾丘告诉记者,她认为母亲是那种“典型的上海女人”,“她直觉的聪明很多,看机会很准,但有的时候没抓准,或太贪心,或眼界不够,就一下子失败了。”直到今天,闾丘依然不清楚母亲到底在哪里,在哪一国、哪一省,她只是每月往一个固定的账号打钱给她。
好在女儿和她不是她和母亲的模式。小女孩会给她打电话,甚至告诉她自己喜欢上了哪一个男生。这让她感到欣慰。
闪婚先行者,负资产一族
闾丘想远离母亲安排的生活。她跟自己说,“我想结婚了。”于是她就结婚了。
1993年,在广州开往深圳的列车上,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个丈夫。“他和他的一班朋友在一起,和我的母亲聊天。我则安静地坐在一边。”忽然间他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瞬间让她触动——但现在她已记不清那是个什么样的动作。
也许当真有缘分,“他的证件掉了,不能够当天回香港,于是我的热心的母亲说,不如住在我那里。”之后,他拿了证件回到香港,一切发生得很快。
母亲知道她和又穷又没工作的男青年拍拖,极力反对。她和母亲闹翻了,从家里搬了出去。上海是回不去了,她留在了深圳,成为“闪婚”先行者。“从初恋到结婚,每一段感情总是让我奋不顾身,从来不考虑后果。”当时他们认识了不到3个月,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
现实并非童话。她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常在各地出差,有时他们一个月才见一次。“而对于他的一切,他做一些什么,他曾经做过一些什么,曾经爱过什么人,我从来没有去了解过。”
1995年,闾丘移民香港,并应聘成为香港传讯电视中天频道的翻译。由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3个月后,她跳槽到TVBS任电视记者。TVBS面向台湾观众,而且题材受限制,1997年,她转投开播不久的凤凰卫视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
当时凤凰人很少,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压力很大。她是“老土”的香港新移民,一不小心成为了香港庞大的“负资产”一族。
1999年买了房子。因为金融风暴,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从1997年的高峰下跌差不多4成,特区政府的大小官员出来说,楼价已跌到谷底,小市民可以置业了。
不料楼价还在继续跌。不过是4年时间,她的房子已经跌到100万了。“香港经济不景气,传媒公司也不景气,曾经有一段时间,每一家公司都要依靠裁员来控制成本。一家家的公司倒闭,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她想,“如果有一天,我工作不是为了生存,只是为了兴趣,那该有多好。”
工作上的低潮期,她在丈夫面前哭过,“但是他一点都不明白”。
所以,对内地的所谓“房奴”,她说,绝大部分香港人早都这样了,不过并不“逆来顺受”,“现在内地的问题是,看不到改变现状的前景”。
“轮到我去的时候,打起来了”
闾丘刚到凤凰卫视的时候,台里只有一个新闻栏目《时事直通车》,窦文涛主持。那会儿窦文涛还是很严肃的一个男士。记者一共3个,所有人在一个小房间里,外加几台电脑。吴小莉和窦文涛还在播打印在玻璃纸上的新闻,用脚一踩,自己看着念。
2003年伊战爆发,她去了巴格达。当时伊拉克签证非常难拿,她跑两会时就去和伊拉克签证官“天天交流思想,聊得甚是投机”,结果别人的签证都是两三个月才拿到,她两三天就磨下来了。“那时签证是10天到期,要换人时只有我有签证,就去了。轮到我去的时候,打起来了。”
她成了赫赫有名的“战地记者”,胡锦涛在俄罗斯访问时曾给她赠言:“事业要追求,安全要保证。”
她平日讲话明快、温和,而工作的时候,“很急,很凶”。“我会骂人的。不是骂人,是训斥,你怎么能够这样子,毫不留情。但我能让大家觉得我是对事不对人。”她笑着说。
她没有诗化自己的人生,“在香港,记者这个职业,让人好好地生活都有点困难。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金钱。至于战地记者,这世界打仗的机会不多,即使打了,能够参与报道的媒体也不多,绝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成为战地记者。”
2006年,哈佛大学为全球资深媒体人士提供深造机会。她选择读博士,修自己感兴趣的美国宪法。她创建了博客“一五一十”,当作作业,希望大家能成为“公民记者”。最后“使命感”让她选择回到老东家。“因为如果我没有来凤凰,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作自我翻新,这需要一颗永不放弃的心,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工作。悲观的人止步不前。闾丘露薇有她适应主流世界的方式。多年前的哲学课曾告诉她,历史是螺旋上升的。在这个诸多残缺的世界里,她努力使自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