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街:一家书店的商业逆袭
2006年,许知远和另外12位朋友共同创立了单向街图书馆,地点在圆明园东门内左右间咖啡西边的一条长廊。“单向街”的名字源自德国文学家瓦尔特·本雅明一本著作《单向街》。
如今,依赖合伙人自掏腰包供养9年的“单向空间”,终于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间以精神补给为主旨的独立书店,在获得“挚信资本”千万美金后,正式进入商业化运作,并在单向空间的大框架下,衍生出“单系列”产品和“微在”新媒体平台。
在单向空间的大框架下,被分解出:新媒体、“单系列”产品、Youngthinkers三条产品线,每条产品线都有清晰的定位和分工。
新媒体,是单向空间创始人、CEO于威和许知远的强项,也是“风投”对单向空间最有信心的产品。
创建“微在”,是于威最兴奋的事情。9年来,单向空间做的660场沙龙,前后多达11万人次参加,但是这些用户很长时间没有被整合、利用起来。“微在”的出现,让单向街的拥趸有了归属感。
“微在”的原型是美国的Buzzfeed网站——一个新闻聚合网站,也被誉为媒体行业的颠覆者。BuzzFeed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媒体王国,它的成功是因为其易于分享的故事和列举式的内容,其中混杂了普利策获奖作者、严肃新闻和猫、狗、笑话等。于威解释道:
“自始至终有思想,又有趣,与时俱进的媒体,是拥有同样生活态度的‘边缘的主流’的群体的需求,现有媒体很难满足,而‘微在’的机遇,也正在这里。”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碎片式获取、消费新闻和娱乐信息的渠道,绝大多数来自社交媒体。年轻人需要能表达“存在感”的地方,“微在”通过分享高冷或高雅的新语言(社会价值观)带来一种社群归属感。
说到拥趸,或许没有哪个独立书店能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粉丝。这间独立书店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商业世界的边缘,他们以沙龙式经营,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
用许知远的话说:“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收入供养自己的兴趣。”2006年3月5日,诗人西川在单向街做了第一场沙龙,随后,洪晃、陈冠中、阎连科、廖伟棠、莫言、严歌苓等人纷纷来到沙龙演讲。这种让思绪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沙龙,凝聚起一批粉丝,也就是之后单向空间新媒体的基础用户。
圆明园店遭遇房租涨价,单向街面临了第一次危机。此时,蓝色港湾抛出橄榄枝。这次搬家让单向街开始被更多人认识,让单向街尝到收支平衡的滋味。只是,和圆明园同样的高租金问题,让单向街再次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
“我承认,我们这一路都非常幸运。”回顾过往,于威和许知远都笑了。这一次,爱琴海和朝北大悦城伸出援手,帮单向街渡过难关。爱琴海和朝北大悦城主动为单向街提供支援,也不仅仅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它们也希望用单向街的品牌号召力聚拢相应的客群。单向街因为侧重沙龙和加入咖啡馆的业态,名字正式改为“单向空间”。
“互联网时代,百货业已经转向体验经济,单向街这种文化品牌是一种促进。朝北大悦城和爱琴海的租金,基本是免费的,只从我们销售收入中提取部分补偿。”于威说。
“微在”的编辑只有7个人,都是80、90后,于威除了宏观上的把控,内容都放手给编辑们做。
商业化的时代,物质的潮流裹挟,但人文主义和需求是存在的。至于商业运营,于威充满自信。这个有10年互联网经验的女性,是VC看好的投资对象。这些敢于用自己的钱养一个书店9年的股东们,是风投信任的团队。就像置信资本的投资顾问说的那样:“投资,其实就是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