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得当(一)
据《僧祗律》第二卷记载,其中有一则瓶沙王为给罪犯量刑而听佛法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瓶沙王先祖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很简单:如果抓住恶劣到窃贼,就用手掌拍他的头颈,这样他就觉得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去偷鸡摸狗了。
在瓶沙王父亲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们赶出城门,这样他便会感到十分羞愧,从此以后也就不再偷东西了。
瓶沙王执政后,惩罚罪犯的方法又变了: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逐出国境。当时有个惯偷,先后被逮住了七次,驱逐了七次。可是他贼心不改,本性难移竟然走上了杀人抢劫的道路。负责治安的官兵第八次抓住他以后就把他押到瓶沙王宫殿,要求国王给予重判。
瓶沙王听说这罪犯屡教不改,罪恶滔天,就非常气愤。下令斩掉此人的小手指以示惩罚。执法官深知瓶沙王优柔寡断,得令之后就立即行刑了。
果然,瓶沙王下了命令之后,就犹豫起来,心想:“这样做会不会非常残忍?我即使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都痛,那罪犯怎么手的了切去小指的痛苦!”于是他立即下令撤回对于那个罪犯的惩罚,得知惩罚已经被执行之后,瓶沙王有时痛苦又是矛盾,不得不带着疑问去找释迦牟尼。
瓶沙王对释迦牟尼说道:“我执政时期,恶人越来越多,我作为一国之君,无法教化臣民遵守法制,反而做出了斩人手指的决定。我深感自己道行不够,所以请世尊教诲。”
视角牟尼听了瓶沙王的情愫,便对他说:“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法度,不能够无休止宽大,当然也不能够穷凶极恶地用刑。就以惩戒盗窃犯来讲,应该按照偷了多少次,偷了多少财物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处罚。要量刑得当。这样对罪犯也能够具有惩戒作用。”
瓶沙王听了这番话,幡然醒悟。随后制定了那个量刑处罚的法律。
禅思禅悟:不管是国王衡量对罪犯的惩罚,还是上司对下属的衡量、父母对儿女的衡量都应该公平得当。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下面,奖惩才能具有指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