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明朝时期著名奸宦,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直接推手。在明英宗一朝极受宠信,位高权重,成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位列宦官五侯之中。
王振是河北蔚县人氏,早些年研读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学识并不丰富,文采也并不出色,走正经的科举之路是行不通的。他也是有决断的人,最后干脆自己阉割了自己,进入皇宫当太监去了。
王振本人十分机灵狡黠,善于揣摩上意,曲意逢迎,所以进宫之后,迅速出头,受到明宣宗的宠爱。不过在明宣宗宠爱的一干太监中,他又不是最受宠的,于是后来明宣宗就将他派给太子,让他随身服侍后来的明英宗。明宣宗这个决断,直接奠定了王振日后飞黄腾达的基础。他绝对想不到,自己这么一番调度,给明朝塑造了一个大奸宦,以致于误国误民。
明宣宗去世之后,明英宗继承皇位。当时明英宗年仅九岁,于是由太后垂帘。太后也是一位贤惠的妇女,知道妇人执政于国无益,于是干脆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处理。在三位清正大臣的治理下,明朝的政治一度有所好转。
王振这个时候,还在老老实实的服侍明英宗。他对明英宗无微不至的照料,最终换来了回报。明英宗手中掌权之后,自然会提拔亲信,而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振。于是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司礼监是明朝宦官一个重要的职位,掌握批红大权,可以说是明朝皇帝的代言人。王振被任为司礼太监,直接为他日后的专权擅政开辟了道路。不过这个时候,王振并不出头,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点独揽大权的意思。毕竟当时,还有太后和三杨压制。
随着时间的发展,王振野心逐渐膨胀。他开始实行两面派做法,一边在太后和三杨面前刷存在感,塑造自己忠正的形象,一边在暗地里大肆揽权。
最开始的时候,太后和三杨都没有看出王振的本来面目,甚至因为他谏言明英宗不要沉迷于球类游戏,而因专注学习帝王之道,而受到太后和三杨的赞扬,说他是太监中少见的忠直之辈。不过随着王振的胃口越来越大,才逐渐露出马脚,被太后看到了他大肆揽权的事情。
太后是一个十分有魄力,同时也识大体的妇人。在知道这一情况之后,联想到祖宗规矩和前朝宦官误国之事,准备将王振处死。当时刀的架在王振脖子上了,要不是明英宗一直向太后求情,恐怕已经人头落地。
皇帝苦苦哀求,太后自然不能不给面子,最终使劲儿敲打了王振一顿,还是把他给放了。王振经过此事,的确老实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还是忍不住自己的野心。只不过从明面转到暗地里,广泛结交文武大臣,暗中提拔自己的亲信,使得自己对朝政的影响力逐步增加。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同时三杨中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而杨溥也老了,心计又没有杨荣多,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这种情况,等于能够压制王振的条件都全部消失了。王振这个时候,直接出手,轻而易举的掌握大权,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擅政的太监。
受到明英宗 宠信,同时手中还掌握大权,王振在朝野上下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力,他一边讨好明英宗,一边打压异己。在当时凡是讨好他的人都得到了升迁,凡是弹劾他的人都或被贬责问罪,或被处死流放,总之下场都不是很好。就这样,王振慢慢的在朝堂上下说一不二,直接掌握朝政。
明英宗第一次统治后期,瓦剌军队来犯,王振鼓动明英宗亲征,最终使得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而王振本人在明英宗被包围之时,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以铁锤砸死。而在英宗被俘,景帝继位之后,王振的党羽和亲人全部被杀,财产充公。
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再次继位之后,居然在北京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立了一个彩色泥像,还树了一块碑为他立了传。明英宗对王振的宠信,也是没有底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