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走进2012年,公众视野中的李云迪着实令人意想不到:一袭闪亮红装在央视春晚亮相,与流行歌手王力宏跨界合作创意钢琴《金蛇狂舞》,激情演绎出观众公认“最具新意的春晚节目”;国内一档知名娱乐节目用“噢买尬”迎来了他的综艺首秀,走下神坛的钢琴王子展露出轻松生活的另一面,其中一段对当代知名钢琴家的模仿秀让观众不禁大呼“惟妙惟肖”。
当然,作为钢琴家的本职工作,世界各地的巡演日程依旧繁忙,被业界称之为转型力作的新专辑《贝多芬》正处于发行热潮。但在奔波忙碌的间隙,他总不忘与微博上的数万粉丝分享他的心情,从音乐、朋友到美食、乐事,不时贴上“自恋”的大头照。
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李云迪,有些不同于从前那个只会出现在高雅音乐厅中正襟危坐的严肃音乐家形象,但这才是他爱钢琴、爱音乐、爱生活的真实人生。
中国传奇是这样炼成的
2000年10月,波兰华沙。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镜头对准最后出场的李云迪,身材清瘦,黑发微卷,脸庞如玉,笑容含蓄。由于前两轮的精彩表现,他的名次稳居第一。可在最后一轮,前面有五位选手都近乎完美地演奏了他的参赛曲目《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位年仅18岁的青涩小伙儿能否顶住压力脱颖而出?
鞠躬、落座,屏息入定。当灵动的颤音伴随激情的叩击倾泻开来,一个如梦如诉的肖邦世界在他的指尖被还原?最后一个音符冉冉离去,观众全体起立为他喝彩,评委们也十分罕见地鼓起掌来。而他,良久才从那个世界里苏醒过来。
结果已经无可争议了。这是音乐界五年一度的“奥运盛会”,全世界最严苛的评委、最权威的媒体、最专业的乐迷用沸腾的热情迎接了史上空悬了15年之久的金奖得主。
而在狂热的欢呼声中,李云迪自己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身边的恩师但昭义,然后给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打个电话。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艺术生命中至关重要。
他并非出生在音乐世家。9岁时,父母发现,管束这个小孩,最大的惩罚就是阖上琴盖,而最大的奖励就是弹琴弹得好,得到妈妈的表扬。
13岁,当李云迪考取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母亲为他毅然辞职。无论是在川音附中还是后来的深圳艺校,这位李妈妈都是出了名的严格。那时云迪在课下总是偷偷去玩乒乓球,但只要别人喊一句“你妈来啦!”他立马扔下球拍跑得无影无踪。
母亲这样解释自己的严格:对于学习钢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陪儿子练琴,不管多长时间我从不觉得累。云迪本身也很自觉,如果出去玩耽误了练琴,无论回来多晚都会自觉补习两个小时,而这只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云迪一直对钢琴抱有浓厚的兴趣。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有钢琴,都要上琴演奏。
如果说母亲给予李云迪的是人格哺育的话,那么在艺术上为他引航指路的就是但昭义。这位雄踞一方的中国钢琴教育家在了解过爱徒的家庭状况后,曾经连那点象征性的授课费也给免了,还不惜自掏腰包带他赴美比赛。
而让云迪更加受益匪浅的是但老师实实在在的“因材施教”。因为清楚云迪的能力,他曾因学生没有顺利完成背谱而毫不留情地把他轰出课堂;也因为读懂了云迪对音乐特殊的感悟,他并不把自己在细节上的处理强加给学生。“我会经常反省教与学是否对路,因为越是天才,才华越容易受到损伤。”但昭义说。
人们把李云迪的成才看作“中国钢琴本土教育的传奇”,因为在获奖之前,他和他的老师几乎从未喝过洋墨水。然而这个“中国制造”的成功原因,并非传统思维中的“狼爸”和“虎妈”,这里有必要的严格和管理,但是家长和老师懂得给予他更大的尊重和爱。
做“固执”己见的“独裁者”
“钢琴界的独裁者”——英国《留声机》杂志这样评价李云迪,当然指的是钢琴家在演奏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然而个性源自何处?这位外表看似温文尔雅的钢琴王子,自己曾多次坦言,“我其实是个非常固执的人。”
他坚持每年60场左右的音乐会,这个数量还不及一些同龄青年演奏家的一半。2001年,人们满心以为他会在肖邦大赛后展开密集而风光无限的职业演奏家之路,而他却选择跟随以色列名师阿里·瓦迪继续深造,每年花一半时间在德国的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过着简单朴素的学生生活。
即使是在2006年取得最高演奏家文凭之后,商演的数量也基本维持不变。因为他每天仍要对着钢琴心生敬畏地封闭练习两到三个小时,花大量时间钻研乐谱、阅读书籍,聆听前辈大师的演奏录音。
就是在本就不多的演出安排中,他对音乐上的合作者也近乎“挑剔”:“哪怕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是鼎鼎大名的柏林爱乐,若对指挥不了解,我也会不留情面地拒绝。”偶尔在感到状态不佳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取消演出:“假如出现疲惫感,我会急刹车,你必须承认没有人会欣赏一个机器人的演奏”——这让经纪公司一度很头痛,但也必须适应。
有位熟悉云迪的经纪人说:这是位酷爱说“不”的演奏家,与大多数青年钢琴家相比,他的表演曲目更为专一。可是为什么多年来演出曲目相对单调,却仍有众多乐迷对他紧紧追随?有位朋友告诉云迪,在他的演奏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而如今,无论是动作、表情、眼神都明显内敛了许多。虽然不像之前弹得那么快那么兴奋,但情感的表达却更丰富,更充沛了。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李云迪所谓的“固执”,就是一种坚持,一种对于完美的执着追求。因为在他看来,每一次的演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听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古典音乐,可以离我们更近
李云迪曾预言:“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上体现出的转折都是以十年为一个跨度的。”那么若从2000年一战成名算起,2010年当属他的转折之年,事实上正是这样。
去年,在世界各国首脑云集的金砖五国峰会上,李云迪一曲酣畅豪迈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所有来宾被中国的旋律深深打动。此后,一架独家定制的红色钢琴开始伴随他巡演的脚步,一张“全中国作品”专辑《红色钢琴》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纪念日首发。
而今年,之前始终走在“浪漫主义”之路上的李云迪第一次拿出“古典主义”的看家本事,把贝多芬三首最负盛名的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展现给听众。那么,云迪在数年前就已攻坚过堪称史上最难的20世纪作品《普罗科夫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次却选择了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之作,他的用意何在?
《中国青年》:听说《红色钢琴》是你自己的创意,而且酝酿了两年之久。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张唱片?
李云迪: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的旋律很动听,有一种纯净的诗意。我14岁的时候,就和深圳交响乐团巡演了钢琴协奏曲《黄河》,9岁登台表演的一首《向阳花》至今仍是我返场的保留曲目。在这张唱片里,还有生趣盎然的《彩云追月》,京剧味儿的《皮黄》?不少新编曲目的创作我也参与了意见,算是在建党90周年献给祖国的礼物吧。
《中国青年》:刚刚发行的《贝多芬》,里面这三首曲子再熟悉不过了,之前已经有很多大师演绎过经典的版本。那么在选曲方面,你是怎样考虑的?
李云迪:事实上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打磨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作品,贝多芬这三首名曲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这次没有选择那些晦涩难懂的曲目,是希望通过我的全新演绎,让大家感受到古典音乐可以跟我们靠得更近。
《中国青年》:新专辑的发布会上,你说“未来我还有很多愿望和梦想要去实现”。那么对于未来,你还有什么样的愿望和梦想?
李云迪:你知道吗,在德国,即便是走在一些小城镇,哪怕是计程车司机,对古典音乐作曲家都有深刻的认识。而在我们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成长起全世界最多的音乐学习人群,但普遍来说,人们对于古典艺术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仍然有待提升。因此,这两年除了世界巡演,我还会走访高校,甚至在一些中学义演。三十而立,我想把中国的音乐介绍到世界去,也把最纯正的古典音乐带给国人。作为一名当代钢琴家,我应该承担起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在古典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