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之趣味如果仅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将诅咒第一个发明请客的人。作家郑振铎写出这话,是在抱怨交际性的宴会。座上客人很多,却有无数生面孔,就算问了姓名也记不住。菜上来。吃什么都没味道,只是和大家赔着笑脸。想告辞。又怕主人不高兴,别人说三道四,于是只好强撑下去。郑振铎的遭遇。想必大家都遇到过。
经常赴宴的人,肯定都有这种感受:宴会场所很高档,餐具很高档,甚至客人也很高档,菜肴更不必说,山珍海味,但就是吃不香,也吃不饱。回家后,没准还得来碗方便面。
所以。文人写吃喝,多是表达对美味小吃、故乡风味的夸赞,少有对大宴的描述。那大宴,实在吃得累。其实不仅是文人,就算皇上皇后也是一样。为了证明这点,台湾作家高阳找出了慈禧在成丰十一年十月初九的晚餐菜单。他发现,很多菜都是重复的,比如16道菜中,鸭肉就有6道,鸡肉5道。下午三点半就开饭了,这么吃,想必是没什么胃口的。所谓钟鸣鼎食。也不过如此。
有一幅名画,叫做《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官员韩熙载请客吃饭的景象。大家都说。这画显示了贵族奢华的晚宴,多么多么靡费。不过,韩熙载靡费的可真不是吃的,他靡费的是家具和歌舞。有人仔细看过那张画,虽然画上人物众多,又各作欣欣然状。但桌子上只有四碟四碗,能看清楚的食物,只有柿子和类似糯米团之类的东西。
宋朝以前,吃宴席是很辛苦的。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没有椅子凳子。吃饭时,主人坐在榻上。客人可就得席地而坐了。要是和长辈、皇上一起吃饭,没准还得跪着。直到椅子凳子开始普及,才有由床榻简化而来的硬椅子。也有木制的折叠椅子,坐面不是塑料海绵,而是绳子布带。因为可以折叠携带,用的时候打开,四足相交,所以也叫做交椅。
饭吃得不舒服。除了家具的问题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规矩多。中国古代的贵族吃饭,很讲究规矩,因为当时请客摆酒。主要是为了祭祀。不过越往后流传。就越离谱。比如客来要敬茶敬酒也就罢了,甚至桌席规格也要与客人的地位相称。各桌上餐具不一样。菜数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就是为了分出人的层次、差异来。长幼尊卑、亲疏远近,搞得一清二楚,真不知道是吃饭还是排座次。清朝叶梦珠在《阅世编宴会》中说:入席前要先敬酒,之后才能入座:大家按身份从左到右坐好,还要说客气话,作揖。这才能坐下。这样的饭,想必是吃不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