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舟舟教育培训网!
舟舟教育培训网

一站式教育培训

招生与学习平台

风靡欧美百年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传授儿童家庭教育之道

来源:代理招生网  作者:招生通   2023-08-05 阅读:218

3 包办孩子意志的成人观

正常儿童同样会受到感官的刺激,但并不仅仅限于此。他们还会运用思考能力指导自身行动。时间久了,他们将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物体上。

大人喜欢帮孩子做事风靡欧美百年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传授儿童家庭教育之道,而且事事包办代替。另外,大人也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自身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从而掩盖了孩子的意志。这时,孩子的行动已经丧失了自主性,变成了大人观念衍生出的替代品。

童年时代的孩子开始变得有意识,而且开始富有想象和思考能力时,特别容易受到“类催眠暗示”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大人能够潜入孩子的内心,驱使孩子的意志和行为。

我们在学校发现,如果动作过于夸张地教孩子做某件事,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便会受到压抑。可以这样说:孩子的举动本来应该受其内心想法的指挥,但现在他们的行动和想法却相互分离,因为存在一个不属于他们内心但力量却比他们的内心力量更强大的“自我”,取代了这种孩子的“本我”,并指挥他们去行动。这种外在力量非常强大,足以战胜他们本身柔弱的行动力。一般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是无意识的。然而,通过“类催眠暗示”,大人确实能支配孩子。或许我们并不希望这样,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没有察觉到此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力,但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我亲身经历过的几个例子值得大家探讨。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两岁半左右的小男孩把一双脏鞋放在洁白的床单上。我毫不犹豫地走过去拿起鞋子,放在房间的角落,嘴里说:“它们很脏了。”随后我把床单揭起来用力抖一抖,作出清理的样子。其实,之前床单上根本没放什么东西。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收到一个包裹。她高兴地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是一条丝质手帕和一个喇叭。她把手帕递给女儿,拿起喇叭放到嘴边吹起来。小女孩高兴地叫道:“音乐!”之后有段时间,每当这个小女孩摸到一块布,都会笑逐颜开地高喊:“音乐!”

如果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时遭到大人制止,而大人又对孩子的反应视而不见,那么这种做法将对孩子今后的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受过高等教育、懂得自我控制的大人,尤其是受过专门培训的保姆,最喜欢制止孩子的行为。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大约4岁大的小女孩和祖母在乡间的花园玩耍。偌大的花园里只有她们两个人。小女孩本来想打开水龙头,看水喷涌而出是什么样子,但当她正准备打开水龙头的那一刻却突然把手缩回去。祖母鼓励她拧开水龙头,可是这位可怜的小女孩却答道:“不,保姆不允许我这样做。”祖母试图说服她:“我允许不行么?”于是小女孩笑得很开心,并为喷水的情景所陶醉。可是,当她伸手准备拧开水龙头时,又一次将手缩回去。很显然,与身边祖母的诚挚鼓励相比,不在现场的保姆的“禁令”显得更有力量。

这里还有个例子与此类似,主角是一个7岁大的男孩。他坐下来的时候,看到远处有个东西很有趣。而当他起身准备朝那个方向走去时,却又坐回原位,好像无法克服犹豫不决的心理。谁是那个限制他行动的“主人”呢?没有人知道,因为连小男孩自己都想不起来!孩子对心理暗示的敏锐感知,可以看成一种内在感受力的外在放大。这种可谓“对号入座”的内在感受,是孩子心理成长的一种推动力。孩子天生就是热心的“观察员”,对大人的一举一动尤其感兴趣,并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单凭这一点,大人就应该承担起一种责任。大人可以成为孩子行动的诱因,或者说大人可以成为一本摊开的书,供孩子学习,然后让孩子把自己的事做好。如果大人愿意承担起适当指导孩子的任务,就应该在目不转睛的孩子面前安静而缓慢地示范,以便孩子能看清每一个动作细节。

如果大人不这样做,却按照自己的习惯快速做动作,那么不但达不到鼓励和教导孩子的目的,而且会不自觉地通过心理暗示的力量,以自身的快节奏行为方式抑制孩子的心灵。

不仅人,甚至能通过感官感觉到的物体,似乎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能对孩子产生强大的暗示影响,像磁铁那样吸引孩子表现出各种行为。李文教授曾拍摄过一部非常有趣的关于心理实验的纪录片,可以说明这个观点。该实验旨在辨别在蒙台梭利学校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对相同物体的不同反应。两组儿童的年龄和所处场景都差不多,实验开始前,工作人员在一个房间的桌子上摆上许多不同物品,包括一些我们为儿童专门设计的教具。

纪录片的头几个镜头,是一组儿童走进房间。面对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物品,这组儿童充满了好奇,很快便沉醉其中。从他们轻快的动作和活泼的笑容可以看出,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物品,他们非常快乐。每个小朋友都拿起一样东西把玩。一会儿,他们放下手里的物品,又开始找别的物品玩。他们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一件物品玩腻了,就去玩另一件。

镜头开始切换,另一组儿童走进屋子。与前一组不同,他们步伐缓慢地走进来,并不时停下脚步东张西望。几乎没有人去拿桌上的物品,而是拥挤在一起一动不动。纪录片就在这样的场面中结束了。

现在要问的是:哪一组是智障儿童,哪一组又是正常儿童?其实,那一组精力充沛、轮番换物品玩的孩子是由智障儿童组成的。可是观众看完纪录片留下的印象,却是这一组“智障儿童”比较聪明。这是因为,一般人都认为有朝气、经常露出快乐表情的孩子应当很聪明。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正常儿童静静地站在一旁,很长时间都凝视着某个物体。他们动作沉着而谨慎,加之善于用心思考,足以证明他们是正常儿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文教授的实验结果与普通人的传统观念相违背。因为在正常环境里,聪明的孩子活泼好动,像纪录片中的智障儿童那样。可是在学校里,正常儿童的表现却与此相反。他们行动缓慢、经常若有所思,但他们的动作却在接受自我的控制和推理的指引。所见所闻的一切同样能够刺激他们的神经,但他们有能力控制所获得的印象,因此能针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这也使得自控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显价值。儿童应当善于支配自身担负运动功能的器官,而不是盲目地随意乱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常儿童同样会受到感官的刺激,但并不仅仅限于此。他们还会运用思考能力指导自身行动。时间久了,他们将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物体上。这种内在力量和外在行为均能集中于单个物体的现象,其实就是儿童内心想法的外在表现。

按照自己的想法移动身体,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只有受到自律意识的指引,人才会做出有条理的外在行为。缺乏这种自律意识或内在的纪律性,人便无法控制自身行为。这种人将被他人的意志支配,或者像大海中漂泊不定的船儿那样,身不由己地被外力左右。人身上本能的意志力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但这个培养过程往往会受到外力的阻挠。倘若果真如此,则表示此人的人格不再健全;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孩子身上,那么他将失去健康发展的良机。这犹如一个人乘坐热气球,降落在一片沙漠上,结果气球被狂风吹走,只剩下他孤零零地在沙漠中迷失。他既找不到热气球,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带他离开沙漠的工具。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得不和大人刻意施加的影响苦苦争斗,那么他长大后很可能会变成这个“在沙漠中迷失的人”。尽管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他的心智却仍然有缺陷,没有得到适当发展,从而丧失了行为的自主性。即便长大成人,他仍像小时候那样,成为外力压抑的牺牲品。

(玛利亚·蒙台梭利)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页所展示的有关【风靡欧美百年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传授儿童家庭教育之道】的信息/图片/参数等由的会员【 】提供,由舟舟教育培训网会员【 】自行对信息/图片/参数等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本平台(本网站)仅提供展示服务,请谨慎交易,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本平台(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您在本网页可以浏览【风靡欧美百年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传授儿童家庭教育之道】有关的信息/图片/价格等及提供 【风靡欧美百年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传授儿童家庭教育之道】的商家公司简介、联系方式等信息。

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您致电15932669617,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感谢您对舟舟教育培训网的关注与支持!

官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