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宣传片(文稿)前言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合型专业的沃壤,国际化人才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在这座殿堂走进走出,而相伴他们一生的则是“博学求真、锐意创新、放眼世界”的信念。自1993年学院成立至今,十六载风雨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上外新传可谓桃李满天下,在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新闻传播、广告公关、政府机关、教育培训等领域中,都能看到上外新传人闪耀的光芒。【姜智彬院长讲话】知行合一上外新传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发扬了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人文情怀,严谨治学,传道授业;又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特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在实践中突破创新。目前,学院共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四个本科专业,并拥有新闻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点,学科体系日益完备,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上外新传名师荟萃,精英云集,现有教授X人,副教授X人,博导X人,并邀请著名学者(如……)和业内精英(如……)担任客座教授,师资力量在同类院校中屈指可数。在硬件设施方面,学院和学校也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先进的新闻采编设备,开拓出广播电视编辑室,新闻实验室等专业实践的前沿阵地。
(详细资料暂缺)新传学子正是在这里将课堂中所学转化为凝结着青春汗水的新闻产品,正是在这里从自己亲手创办的《新传快递》《》《上外新闻评论》开始,走向国内外主流媒体。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一直以来都是上外新传学院引以为豪的办学特色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传师生也立足学院提供的广阔平台,整合资源、兼容并蓄、锐意进取,傲立于媒介全球化时代的潮头浪尖。上外新传的课程设置不但包含与英语专业同教材、同要求的语言类必修课,打造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提供必备前提;而且,许多专业课程也以全英文的形式进行授课与考核,最大程度上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接轨。上外新传的教师队伍中,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不在少数,而多名外籍教师也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到了上外新传。去年10月,上外新传“美国大选报道团”飞赴大洋彼岸,直击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深入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地,发回一手的现场报道,开创了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先河。在朱晔副院长、邓惟佳主任和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先生指导下,出色完成了报道任务,六位学生团员的稿件被《解放日报》《新民周刊》等多家权威媒体采用。【相关视频资料】动静相宜每一年的九月,“新传用心传”的口号都会响彻在上外迎新晚会的现场,新传师生的精彩表演也常常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他们在戏剧节上演绎他人的故事,更书写着自己心中别样的人生剧本;他们在运动会上顽强拼搏,始终追求着“更高、更快、更强”;他们在一年一度的“上外复旦”主持人大赛中风采奕奕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宣传片(文稿).doc,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出众的综合素质征服评委和观众。社团活动中更是少不了上外新传人的身影,像“新新闻俱乐部”这样带有新传烙印的社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上外明星社团,领校园文化之风骚。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上外新传人却有着一颗颗宁静致远的心,他们传承着一种修身养性、内历德行的大学精神。无论是落英缤纷,还是霜叶似火,只要你在某个清晨信步于学院的中庭,便可听到那朗朗的书声,徜徉于智慧人生的后花园。上外新传学院还拥有独立的图书馆,藏书涵盖人文、经济、新闻传播专业书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上外新传人从这里出发,走遍大好河山,从浙江希望小学支教到西藏、甘肃实地考察,他们将知识的薪火传播,收获一份行者无疆更无悔的青春纪念。亲如一家融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手足情谊,历来是上外新传学院的优秀传统,是维系学院强大凝聚力的纽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亲密无间,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之间,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上外新传学院的老师们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仅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还十分活跃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和学生打成一片。
而负责思想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党总支领导和辅导员们更是新传学生心中最可爱的人,不管是叫“XX哥”还是“XX姐”,他们都担负起了园丁的重担,守护每一届新传人的成长,与他们同舟共济。【刘蓉蓉书记讲话】亲如一家的手足情谊在上外新传人身上随处可见,一起春游,一起运动,一起排练节目,一起复习备考,一起为了梦想而拼搏,携手并肩,走过最美好的大学岁月。离别的时刻总是令人感伤,可上外新传毕业生的目光已经注视着前方,新的人生正在起航。多年之后,当他们轻轻掀开记忆的帷幔,往日的点点滴滴又都历历在目,并饱含着一份殷切的期望。【优秀校友讲话】结语新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必将以它“博学求真、锐意创新、放眼世界”的胸襟与气度,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国际化的一流人才。越来越多的上外新传人必将走向世界,创造未来,用新闻传播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撑起国家发展的脊梁,用多学科交叉、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促进国际交流和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