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北京各中学将迎来参加“新高考”的第一批高一新生。三年后,他们将参加“3+3”的高考。面对这批新生,中学该如何培养?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如何发挥作用?今年上海、浙江“新高考”的首秀亮相对北京有哪些影响……
今天下午,来自北大招办、北科大招生就业处的两位负责人,首师大附中、北京二中、汇文中学、一七一中学、北京十八中、牛栏山一中等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老师,相聚现代教育报社,围绕“新高考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分享。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副社长李青、现代教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罗德宏主持。
王春凯(首师大附中副校长):
新高一将实行“行政班+选课走班制”共存的模式,在“6选3”学科中进行走班制,其他学科还是固定班级,设班主任。在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同时,集体主义和团队建设仍需传递给学生。面对新高考改革,首师大附中将从基础通修、选修课程、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等“四修”方面进行具体安排。
其中,专业精修以大学先修课和竞赛类课程为主,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研修以项目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将社会活动与课程相结合。比如,初中生每周有半天时间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和名人故居,老师提前设置类似于历史、物理、化学等科目的主题,学生可以任选;高中部则与科研院所合作,为高一、高二学生提供10条研学路线。
周传章(北京二中校长助理):
我们新高一仍有行政班,每班设立固定班主任,让学生完成初高中过渡。高一年级时,在学生有意向的前提下,进行学科研修和专业精修,且通过软件分析测评所选学科在大学专业类里的覆盖率。升入高二前,若对所选学科有问题还可以进行调换。
高二年级时,开始实行选课走班制。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情况排班、评价和设定辅助选修。从教师研修到课堂均结合软件分析,今后,网络评价和教育反馈将呈常态。通过软件平台,选课和评价将变成一体化。
付树华(汇文中学副校长):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组织开展教学?汇文中学采取行政班和分学科走班相结合的方式。在走班时充分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选课要求,同时进行分类分层的设计,尽量满足在同一行政班的学生,让选考班也尽量在同一个班。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要重新规划,以增加课堂的选择性;教师必须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尤其是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学校要做好分层分类的“走法”,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这对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潘忠泉(北京一七一中学校长助理) :
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从2007年开始,但从高招过程中来看,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微弱。此次中高考改革,北京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能否真正地实现,需要中学和高校共同努力。
我认为,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该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做一些实际的探索,要强调综合性、过程性、个性化和实务性。高校选拔人才是希望人才真正适应专业的要求,作为中学要努力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齐做全,完整记录,使高校在其中看到活生生的学生。
张林靖(北京十八中副校长):
学生选课基于三个要素: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职业倾向。因此,应对新中高考,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其自身优势、兴趣爱好,确定职业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而由于中考选课对高考选课存在延续性,因此,对于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前置,以便让学生尽早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同时,新中高考改革必将使行政班的概念弱化,导师制很可能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因此,这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黄建秋(牛栏山一中副校长):
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要求学校的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办学特色实现多元化。办学特色的多元化归根结底是学校课程的多元化。
新高考背景下,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在与“功利”混战,对学生的生涯规划的指导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采取把大学教授引进来、让学生与家长上几天班等方式,推动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然而孩子和家长的从众心理非常严重,生涯指导如何破除一些功利因素,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刚刚去上海浙江对他们的新高考工作进行考察,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发现他们的组考、应考频率比较高,建议北京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等级考、合格考等考试,实现成绩互相替代,减少学生的考试数量。
董一明(牛栏山一中教学主任):
从2015年开始,高校针对于上海、浙江的招生政策录取出台了招生录取方案,基本上所有的招生章程上都写明“把综合素养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记录,尤其是对关键事件过程中学生参与做详细记录。
其次,注重事实性和事件性形成证据,比如学生参加奥赛、学校演出,都会做记录。第三,在评价过程当中注重多元评价,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最终,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和手机终端收到报告,诊断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发挥导向性作用。
李喆(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
做好大学和基础教育的衔接,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教育应成为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当中自觉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要超脱功利,回归教育本质,从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来做。这个过程中,中学和大学进行深度的切磋、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在理念、方式上的对接。北大在进行本科教育改革,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选课、转专业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如果中学与高校的教学改革有更多呼应,这样学生升入高校后会更快更好地适应。
三要进行学科对接。中学学科与大学学科存在巨大差别,所以学生要对今后的学业提早规划,比如大学开放实验室、学生进入大学开展前期学习、大学教师进入中学做普及宣讲等工作来解决。
尹兆华(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采用专业+学校的报考方式后,高校的“大类招生”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中学需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那么如何选科?如果只是功利地选择,在中学时就过早放弃了一些学科,进入大学后学生可能会有“一生的遗憾”。
目前,学校成立了“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补足短板。在衔接中学和大学方面,北科大开展了“大学教授进中学”的活动,让中学生了解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要学这个专业需要选什么学科;还有“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活动,邀请在校生给中学生介绍专业。通过多种活动刚刚,专家们集体说,应对新高考,其实就这么几招…… | 独家,做好中学和大学的衔接。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主要靠高校的招生团队。国外的方式是学生向高校写一份申请报告,体现孩子的学习体验、对生涯的规划,考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对学生进行打分的模式。
此外,高校也应当是依据学生的特长来设计培养计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要呈现个性化。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定位多样化……学校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最终会挤压学校的办学优势。不同的高中,应呈现不同办学模块,各展所长。如果让高中把所有模块开齐,学校会很累。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副社长李青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新高考为中学和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现代教育报遵循“读懂教育,发现价值”的办报理念,以“原创、深度、专业、社会视角”为四个维度,着力打造有思想、有品位的教育专业类精品报纸。目前报纸在北京中小学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今后报社将继续努力,为学校发展服务,为首都教育深综改贡献力量。
作者:现代教育报记者李继君 张广林曹阳 赵翩翩 滑经纬 常悦
摄影:现代教育报记者云凯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