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难题的方法之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该国的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是,我国一直存在着职业尊卑的观念,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就读职业技术类的院校,感觉今后就是当一名工人,发展前景不大。国内有四所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处于发展和改革的前沿,在招生和就业上都有不凡的成绩。
天津职业大学
首先,四所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特别突出?
第一所是天津职业大学。该校的校名听起来似乎并不怎么样,但这所学校在北方名气很大,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不要小看这所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的前身是南开大学第二分校、天津大学化工分校,所以在整个国内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有“小清华”的美誉。
第二所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好就业,被学生称之为“包分配”,其实不是包分配,而是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前就已经被用人单位签订好了。该校与全国各铁路局、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上海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还与格力集团、科龙集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昆山工业园、苏州工业园、珠江三角州各工业园、三一重工、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人才供需关系。这些过去的成绩为该校毕业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学院每个毕业生均有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机会。
北京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所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该校属于北京市教委重点建设的职业技术学院,因此可以享受较多的政府优惠政策。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地铁定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技术(地铁定向)等等专业,这些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就业都比较好,而且毕业生一般会选择留在北京发展,到北京各条地铁部门去求职。
第四所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显得非常特殊,打破了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惯例:率先将教学指导委员会改为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办学模式;率先开展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打破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业证挂钩的做法,并自编一整套职业英语教材,如今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中,超过600所使用这套教材;率先探索专业招生计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给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专业亮“红牌”停止招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分布在IT、精密制造、金融、物流、文创、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大部分都是深圳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该校通过紧密对接市场,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深圳创新发展的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其次,什么是高职教育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法则。守业观、终身职业观向就业机会观和创业观转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备明显的优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竞争力指获得和持续拥有工作的能力最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是哪几所?高职生凭什么竞争?,还涉及到相对竞争对手的职业优势能力,包含诸多综合素质,如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态度等。就业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综合素质,学生综合实质高则就业竞争力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构成就业竞争力的两大因素。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职业素养,非专业素质是非专业方面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
最后,怎么培养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由政府授权的考评鉴定机构,对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鉴定工作综合运用各种考试方式与手段,将知识考试与实操考核相结合,考场考试与工作现场考核相结合,能全面准确地考核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技能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及模拟条件下,得到反复训练、巩同和提高。
在技能鉴定前期,针对学生所报工种,高职院校由专门教师对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技能进行培训,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制定培训模块与模拟试题库。培训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集中强化,另一方面又是对其能力的一次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能解决具体工作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真正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目录修订会议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法则。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就业市场的现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于高职教育,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只有同时重视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就业力支撑。
高职院校应学习上面所提到的四所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嘲,使高职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培养、素质提升有更多选择空间。加速学生社会化程度,拓展其社会视野、社会阅历,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有效就业提供充分的保障与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