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3.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4000字以内。
1.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和学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 or )。后来这一概念被引用到应用语言学领域,特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相应的外语教和学所产生的影响。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其发展主要是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反拨效应是否存在;2)反拨效应是怎样起作用的;3)影响反拨效应的因素有哪些;4)怎样减少负面反拨效应、增加正面反拨效应。
到目前为止,国外有关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尚不多,最具影响的反拨效应理论研究有三例:
1) & Wall (1993)的“反拨效应假设”( )。反拨效应假设主要是从教师-学生、教学-学习两个角度和方面为反拨效应研究勾勒出了大致的研究思路和领域。
2)(1989)的“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这一模式探讨了反拨效应的工作机制。
3) (1995)的显性()—隐性()反拨效应区分。该区分表述了反拨效应的课堂表现形式。
国内对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很少。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辜向东(2002)博士在反拨效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参与者-认识-过程-产出”的反拨效应研究模式。该模式将研究范围设定在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范围内,并考虑到了该范围内的方方面面,研究对象清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她进行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2002-2005)。然而该研究是针对改革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拨效应的,目前需要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前和改革后该考试对教与学的反拨效应进行历时研究。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出现了以下几例较有影响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
1)Wall & ’s of O- Exam in Sri (1993). 该研究表明:该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反拨效应,但对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影响。考试也许只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众多因素之一,课程改革的本质远比人们预见的复杂。
2) et al’s of two in (1996). 本研究表明:考试的反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考试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的性质、目的和考试的其它特征,因此反拨效应的本质可能相当复杂。
3) & Hamp-’ (1996). 该研究结果表明:考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而且考试本身不会单独产生反拨效应,反拨效应是教学管理者、材料编写者和教师对考试的使用而产生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关于反拨效应的论断太过于简单化。
4)’s of EFL in (1996). 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因素,比如: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教学经历等对教学的影响可能超出考试本身对教学的反拨效应。
5)’s of Exam in in (1997). 该研究结果表明:要进行教学改革,只改革考试大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设计也应作相应的改变。考试改革可能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但教师根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没有改变。教师真正教什么和学生最后学到什么不只是涉及到考试的问题,情况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
6)Qi’s of the Test in (2004,2005). 该研究表明:我国的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没能达到预期的反拨效应。主要原因是高考的选拔功能和通过高考促进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两者之间相互矛盾。
7)Gu’s of the Test (CET) in (2005).该研究表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既产生了正面的,也产生了负面的反拨效应,但正面的反拨效应明显高于负面的反拨效应。该研究还表明:考试只是影响教学的众多因素之一,很多非考试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可能超过考试本身对教学的影响。
总之,几乎所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反拨效应远比预见的复杂。其复杂性源于语言测试的复杂性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不可分性( & Wall, 1993)。
语言测试,尤其是高风险测试(high- )的巨大影响使反拨效应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然而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国内外都还相当缺乏,尤其是对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历时研究非常罕见,现有文献中仅有一例(,1996)。此外,在现有的反拨效应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亟待解决:1)关于考试的反拨效应还有很多观点是建立在想当然的假设而非事实的基础上;2)对于相关考试本身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3)反拨效应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的信度和效度有待进一步证实或提高;4)目前尚不能根据现有的几例研究建立反拨效应理论;5)较多的反拨效应研究关注的是新采纳的考试的反拨效应,很少的研究关注长期使用的考试的历时影响。
1.2 研究意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一项全国性教学考试,其目的是:1)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2)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3)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服务。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更好地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书分享,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2005年开始作了如下重大改革:1)计分体制和成绩报道方式:满分为710分;发放成绩单;2)考试内容和形式:加大听力理解部分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比例。此次改革是自1987年该考试实施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该项考试涉及全国高校上百万的学生,是一项相当高风险的考试,其社会影响很大。对其改革前后的反拨效应进行历时研究很有必要。其研究意义在于:首先,在理论方面探索、丰富和发展反拨效应理论,建立更加完善的反拨效应理论研究模型;第二,在实践方面为四、六级考试相关人员(),包括政策决策者、考试设计者、考试参与者、考试使用者等提供及时、有益的反馈信息,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做出贡献。第三,本课题属我国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反拨效应历时研究的首例,期望能为其它大规模、高风险考试的反拨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2.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比考试改革前和改革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情况,研究改革措施的实施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反拨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考试改革是否影响考试参与者(主要是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该考试及其反拨效应的认识;是否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态度等);是否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产出(主要是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果有影响,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没有,为什么?
2.2 基本思路和方法
改革前四、六级考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已由辜向东博士在2002-2005年完成。本课题将以此为基础(),对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的反拨效应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丰富和发展反拨效应理论,完善“参与者-认识-过程-产出”基本研究模型,结合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面设计课堂观察细目表、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等,在前阶段相同或类似的研究环境下,对相同或类似的研究对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将考试改革前与后两个阶段中研究对象对四、六考试及其反拨效应的认识、他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和大学英语教学产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考试改革前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机制。
2.3 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至少一个学期(从学期开始,到期中到期末)的历时观察,对学生的产出能力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对比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产出能力与改革前的异同,研究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和学生的产出能力的影响,并探究其产生的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如何确保研究的手段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将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与其它因素对教与学的影响区分开来?
2.4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能对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应该是以正面的和积极的为主。而实际情况是否如此,需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实证研究。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改革前和改革后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机制,其时间跨度大,调查范围广,研究方法多样,在国内尚属首次。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解决前面总结的反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结论建立在事实而非想当然的假设基础上;2)对考试本身进行充分研究;3)进一步提高研究手段的信度和效度;4)建立和完善反拨效应研究模型;5)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长期使用的考试的历时影响。
3.1课题负责人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1)辜向东,2006, of and — CET on and . at the on . : of .
2)辜向东,2006, and : used in in . at the 3rd UC ( of ) on & . Los , U.S.A.
3)辜向东,2005, or ? An of CET on and in . ILTA , 2.
4)辜向东,2004,过去十年反拨效应研究综述:问题与趋势,《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第二期。
5)辜向东,2003,走出大学英语阅读技能认识上的误区,《外语界》,第四期。
6)辜向东,2003,The need to a test on fast in the CET, in , 2.
7)辜向东,关晓仙,2003,CET阅读测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材易读度抽样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三期。
8)辜向东,2003,让事实说话:对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评论的反证,《外语界》,第四期。
9)辜向东,2003,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个案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第四期。
10)辜向东,2002,怀疑与误解——评《文汇报》文章‘要素质还是应试’?《外语界》,第四期。
3.2 主要参考文献
1), J. C., & D. Wall. 1993. Does ? , 14: 115-129.
2), J. C.and L. Hamp-. 1996. : a of , 13 (3): 280-297.
3), K. M. 1996. for : a of the in . , 13(3): 257-279.
4), L. Y. 1997. How does ? for Hong Kong. and , 11(1): 38-54.
5), L. Y., Y. and A. , 2003, in and , : , Inc.
6), E. et al. 1996. Test : over time. , 13(3): 298-317.
7)Wall, D., & J. C. . 1993. : the Sri . , 10(1): 41-69.
8), Y. 1996. Does - come from the ? from - . , 13 (3): 319-333.
9)亓鲁霞,2004,《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Qi , 2005, ’ aims the of a high- test. , 22(2):142-173.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