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教育部已经在去年停止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强基计划并没有直接进行招生,而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或者是竞赛获奖经历,然后确定入围强制计划的名单,以后通过面试的方式,再进行录取。
简单地说,类似于研究生的复试,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一定的层次,或者是获得相关的奖项,符合清华的招生要求,那么就可以入围。在面试的阶段,学生的高考成绩按85%权重、面试考按15%权重,折算综合成绩后,择优录取。
这样就能够保证高考的公平性,也能够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可以通过校考以及面试的方式,录取到自己需要的基础性人才。
就在昨天,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都已经公布强寄计划各省的招生人数,根据笔者的统计,清华北大并不是在每个省份都投放有名额,而且投放的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优下: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从这两份表格就可以看到,清华和北大的强基计划,在各省投放的招生名额是极不均匀。两所学校在北京的投放名额都是87人,总计达到174人,在所有的省份里面,都是排名第一。
北京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基本是在5万-6万之间,而强基计划的名额,却能够排名第一。这说明北京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得到特殊的照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京考生想要考名校,是比其它的省份容易太多。
除了北京这个特殊的例子之外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各省招生人数统计,河南和广东有点惨,其余的省份,基本都是按照实力获得相应的名额。换句话来说,就是清华北大对各个省份的生源质量认可程度,然后再确定各个省份的招生数量情况。
从名额的分布来看,清华北大都觉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生源质量好,所以给予的名额是非常的多。自古江浙地区的家长就非常重视教育,所以整体的文化氛围是很好,优秀的学生是非常的多。从我国现在的院士户籍分布情况来看,浙江和江苏都是属于领先的状态。
因此,清华北大对这些地方投放更多的名额,也是能够理解。因为江浙地区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整体的素质很高,将来更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和广东,这两个高考大省则有点惨。清华大学在河南省投放32个名额,排名第8,还算是不错;但是北京大学在河南只有12个名额,排名17,就非常的惨。河南的参加高考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从比例上来说,这次的名额是非常的少,河南的学生会更加辛苦。
广东参加高考的人数排名全国第二,而清华只投放21个名额,北大投放15个名额。整体来说是偏少,与自身高考大省的地位没有相匹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