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刘小雷 周言文(兰州晨报)
在我国,古琴名列四艺之首,有着三千多年渺渺光阴的文化传承史。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浑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古人曾把琴视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种象征。
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灵机式是比较常见的式样,每一式都各不相同。
天水伏羲式古琴以其音质松沉苍古、旷远峻洁、泠泠清亮以及品质上乘,在全国古琴业界有口皆碑,被视为难得一求的珍品……
(王占云抚琴)
天水民间为什么会有古琴工艺的传承,古琴又和人文始祖伏羲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借着晴好的周末午后,三两朋友相聚茶楼聊天,在吃茶谈天之时,耳边隐约传来有琴弦弹奏的声音,循声找去,原来一位身着汉服的姑娘在弹古琴。便猛然想到我也有一把数年前天水朋友相赠的桐色油亮的古琴。因着不会弹奏,又是文人风雅之物,便恭敬地“藏”了起来,奈何却被慢慢遗忘在了角落。
重新将琴抱出,轻且小心翼翼。横放桌前,墨绿色的琴穗垂悬而下,如锦缎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亮光。顿时来了雅兴,洗干净双手,轻轻拨弄琴弦,散漫、模糊的琴音流出,低沉,但却未成曲调……
我忽然想到那位朋友赐琴时说的话:这是一把由天水的斫琴高手制作的伏羲式古琴,你就且弹且珍惜吧。
(制琴工序——开槽)
琴没有学会,但对于古琴的知识却小有收获。
桓谭《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说出了古琴音质音色的特点,这种含蓄的艺术特点,与中国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谐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艺术受到士大夫钟爱的原因之一。
古琴琴声不大,具有非张扬性、内敛性的特点,因而适合于自赏,不适合表演,从而自古以来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唐人王昌龄的《咏琴诗》赞颂了古琴声色的魅力:“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古琴琴声的含蓄得益于其音质特点,所谓音质,指的是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物理效果,根据乐器的构造与演奏方式不同,音质也不相同。在民乐弦乐器中,诸如琵琶、扬琴、古筝等发音铿锵响亮却延时较为短促,二胡等发音虽绵长婉转却不够清亮。
(制琴工序——上弦)
相比之下,只有古琴的音质可以说是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虽含蓄却充满了表现力与感染力。古代文人士大夫钟爱古琴也正是看重它的声音古朴悠扬,音质绵长悠扬,意蕴余味无穷,其极具感召力的特点。
古琴不但使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之倾情,甚至还吸引了一大批平常百姓。他们不是弹琴、制琴,就是咏琴、藏琴。连民间戏剧里的书生上京赶考,书童的担子一头一个书箱一把雨伞,另一头还会携上一张古琴。以至于古代传奇小说中的公子小姐以及今人文艺作品中的古代侠士也能抚琴操缦一番。古琴的确成为了士人君子常御之器,到了“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程度。
眼前的这把古琴真不是寻常物啊!心中的疑惑来了:天水民间为什么会有古琴制作工艺的传承,古琴又和人文始祖伏羲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3月15日我们从兰州出发,沿天定高速前往这把古琴的诞生地天水市秦州区。
空气湿而润,爽净,用怎样的一支古琴曲才能抒写陇上小江南这扑面而来的春意?
出门的时候,兰州阴沉沉的天没有一丝暖意,让人对于陇上小江南天水的温暖气息有了更多的希冀。一进入天水市的地界后,便有渭河和我们相伴,河边谷地上的桃林,深灰色的枝干似虬枝横斜,淡淡地像是氤氲着一朵朵轻云,只是公路近旁的几株桃树已经难耐春色,早已披上了一身绯红,再过半个月,天气更暖,桃花盛开,这里就遍地是桃红、绯红的云霞。3个小时的车程过后,我们到达了天水市区。街道上,随处可见2人才能合抱的古树,枝桠繁密,绿色的嫩芽在百年老树上显得尤为青嫩可人。在主干道上,种植的玉兰花仿佛正密谋着一场盛大的花事……
天水虽也是薄阴天,还有风,但这风却似乎被春神用她惊艳的技法化成了指尖的温柔。
空气湿而润,爽净,用怎样的一支古琴曲才能抒写陇上小江南这扑面而来的春意?
(卦台山)
前几年早已去过麦积区三阳川的卦台山,和秦州区西关的伏羲庙,感觉人文始祖伏羲已在广袤的山川和我们的心头投射下他巨大的身影。而那位天水的朋友甫一见面,就将伏羲作琴的优美传说娓娓道来。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琴的创制者历来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当然“伏羲作琴”作为甘肃人听来尤为亲切。
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上古时代,伏羲在天地的正中央,借助神明之德,在东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伏羲时时察看人间,履行天帝教诲民众的职责。他看到人们吃生食,就取来自然火种传给人们,让人们改变了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他仰观天象,俯瞰地形,就发明八卦符号来帮助人们记载发生在生活中和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伏羲看到人们吃鱼比较困难,就模仿蜘蛛结网的样子,编织成渔网,教会人们捕鱼,伏羲还想为人间的生活增添乐趣和欢乐,他总想创造出美妙的乐器来。
(天水名胜伏羲庙)
一天,伏羲来到西山桐林,看见朵朵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一棵梧桐树上,其余的鸟纷纷飞到别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惊异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吗?”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那个叫声“即即即”的是雄鸟凤,那个叫声“足足足”的是雌鸟凰,因为凤凰能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所以,伏羲认为,凤凰降临的这棵大树必是桐林中的神灵之物,于是,伏羲砍下那棵树制成了乐器,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从此,就拥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标志性乐器——琴。据说伏羲琴的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宁静祥和,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的神秘力量。
伏羲制琴十分讲究。他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不是梧桐树就不会在树上栖落,于是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他制琴的时候,叫人把梧桐砍来,要选择三丈三尺高的,然后截成三段。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选木料时,他先取来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认为木质过轻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浊,认为木质过重了,又不要;最后,再取来不轻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弹一弹,声音清浊相当,轻重也适宜,便把这木材送进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然后,取出来阴干,再制成古琴。
正所谓:“凤栖于桐,结丝为弦,始祖伏羲,斫木成琴。”
“西山桐林”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有个有趣的猜想,那不就是小陇山嘛!那里自古盛产桐木、白松、杉木,这不就是最好的琴材吗?
弹奏伏羲式古琴,早已成为天水当地百姓日常的诗意生活
伏羲作琴的动人传说,让我们对于要寻访的民间斫琴高手充满了敬意。
车至伏羲庙广场,屏息敛足,在一家名为“天水民间传统工艺展销馆”古色古香的店面里,我们见到了一位斫琴而生的老艺人——王占云。
琴室房前是长方形的青石板路,一间木头与砖瓦相搭的古色古香的房子静静地伫立在石板路旁。门口近一米高的鸟笼里,蹦蹦跳跳着一只八哥。拉开门帘,进入屋内,时光仿佛倒转,回到了木制柜台、长袍马褂的年代。一个年轻人在门口一下一下凿着木板,一对老夫妇在柜台内,喝着茶,收拾着柜子上、柜台内的货物。木雕、手串、奇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宝贝,几把二胡、板胡直接就挂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宝贝,不知道该先看什么好。左手边是一张琴桌,墨绿色的金丝绒垂下来,一把古琴静静地躺在上面。右手边的墙上,正中央是四个大字“千古一琴”的牌匾,两边分别挂着三把古琴,显示着房屋主人的身份。
(王占云木雕作品暗含琴境)
见我们走进屋内,早就等候在此的老人立刻迎了上来。
品茶。一人一只透明的茶碗,一人一个马扎,在琴桌前依次坐定。幽幽的茶香腾起、升空,然后氤氲在空气中。老人咂了一口茶,讲了起来:
天水人世世代代尊崇伏羲,作为伏羲的后人,人们都会来此寻根问祖,在天水当地,人们有这样一个习俗,去伏羲庙里请一把古琴,悬挂在家中,以求平安。而有些琴髹漆的时候为了做出颜色会用朱砂入漆做颜料,所以琴里就有朱砂了,这样就有了辟邪的作用。人们对于伏羲古琴的敬仰就如同对先祖伏羲的敬畏。于是,弹奏伏羲古琴,早已成为天水当地百姓日常的诗意生活。
而王占云的三叔,生前就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狂热的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仅会弹古琴,还会制作古琴。而王占云从小就是看着三叔制琴、弹琴长大的,成年以后,为了养家糊口,王占云开始了木雕、竹雕,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后,根据家里流传下来的制琴图谱才慢慢探索、研究,开始制作古琴。伴着茶香,我们还在故事里回味,王老话语一收,轻轻弹拨了两下琴弦。我们的视线又回到了屋内。琴桌上的伏羲古琴,在淡淡的茶香中越发安静古朴,古琴共有7根琴弦,靠外侧的是最粗的一弦,靠近抚琴者身体的一端为七弦,琴头宽,琴尾略窄,在琴面的外侧,紧靠着一弦,由琴头至琴尾有叫作“徽”的13个圆点,是古琴音位的基本标志。将伏羲式古琴竖立起来,琴头朝上,在快接近琴尾的地方,两侧各有两个内凹的弧口,统观古琴,就像是一个“人”的模样,这是伏羲式古琴独有的样式。
(熊尚德展示制琴用的小陇山大木漆)
接着,王占云从柜台最底下小心翼翼地翻出了一个牛皮纸包,让我们猜猜看这是什么。看着王老那珍惜的样子,我们只敢轻轻揭起纸包,一团团黄白色的细线在牛皮纸包里包裹着。应该是琴弦吧?可为什么是不同于往常的深灰色琴弦而是黄白色的呢?王老笑着说:这可是我的宝贝。这是最初的尼龙弦,已经有快60年的时间了。现在的琴弦大多都是钢丝的内芯,然后拿线在外缠绕一圈,这老琴弦里面没有钢丝,声音出来比现在的琴弦更具有弹性,更好听。你们看到的影视作品里面,人们在弹琴时经常有弹奏过程中琴弦断了的片段,那就是仿制以前用的老琴弦才会出现的情况,现在的钢丝琴弦一般都不会是这样子的。
除了老琴弦让我们大开眼界,王老说,制作古琴的琴材更是重要。比如一株桐木,选料时敲击时声音要有穿透力,树龄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小,而且只能选树干中间部分,树梢部分做出的琴声音发飘,树根部分呈现的音质则显得沉闷。
王占云说,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只有成木在百年以上的才能作为古琴的材料备选。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这是来自千年以前的声音,余音袅袅,像炎热夏天的密林中下起细雨,像烟,微凉
正是有了人们对古琴的尊崇,有了老艺人对古琴的热爱,一直到今天,伏羲式古琴已经渗透到了王占云的生命当中,他欣慰地说,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追捧古琴,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寻一份古典情怀。
王占云和他的弟子们一一向记者展示着斫琴的过程,从最初的选材开始,历经制胚、修面、制底以及合琴等19道工序,一把上好的古琴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年轻的徒弟手拿凿具,正在给一张琴板开凿,一下一下,依着木头上画好的线条,用力地刻着。结实有力的双手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拿着榔头,榔头扬起,然后猛力地下砸,接着金黄色的木屑就片片扬起,最后堆满了双膝。制作古琴的木材,大多都是上百年的老料,只有历经了岁月的考验,最后制成的古琴,才会拥有最饱满的共鸣,音色才会浑厚清脆、穿透力强。
(制琴用的各式工具)
拜别王占云老艺人,我们有幸又拜访了天水的另一位古琴改良大师熊尚德。在熊老师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墙上挂满了一把把形态各异、玲珑剔透、古色古香的古琴。温润光洁似玉的琴面,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感。手抚琴弦,一种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幽深空灵的琴音仿佛划破历史长河,令人有种溯流而上的心灵洗礼和熏陶。
在制作台上,我们看到了制作古琴后期用到的一些工具。大大小小的牛角刷都是熊尚德自己亲手一个个制成的,大的比手掌宽,小的只有小指的一半粗细,在所有的刷版前端,都有长约1厘米的刷毛,熊尚德说,这些刷毛在以前,都是非常讲究的,必须要用未成亲的女孩的头发制成。
熊尚德带着我们来到工作室的一处暗房,这里搭着木架,地上有一个硕大的坛子,紧紧地密封着。熊老师说,古琴最后的工序是晾干琴身上的漆,而最为讲究的是用天水小陇山林区生长的独有的大木漆,是斫琴上品。制作一把古琴,为了防止变形和皲裂,一般木料要在自然常温、通风透气的地方放置五六年以后才可使用,不能在太阳底下暴晒,也不能依靠热源烘干,而是要在阴天,就像今天这飘着细雨的天气,慢慢阴干才是最好。这些木架就是为了阴干大漆而搭建的,地上的坛子里就是自己熬制的大漆。熊尚德用了很大的力气,把装满大漆的坛子搬出来让我们一睹真容。黑黄色的大漆在坛子里油光发亮,因为是纯天然的漆料,并且是自己熬制,所以,当我们凑近仔细观看时,并没有闻到刺鼻的气味。“一把真正的古琴必须是用大漆油的。”熊尚德说,大漆油过的古琴琴面耐腐蚀、耐高温、抗磨性强,而且环保无毒,这样古琴不容易变形,而且品质上乘。
(新一代斫琴传人张涛)
王占云、熊尚德,虽已都是甘肃省的工艺美术大师,但是都还在斫琴的一线继续亲力亲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弟子,张涛便是其中一位声名鹊起的青年才俊。
在浮华的城市生活中,王占云和熊尚德共同的一点都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斫琴人,他们有个心愿,就是把斫琴这门古老的艺术流传下去,传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琴操》认为,当初伏羲造琴,是为了“反其天真”,这也成就了来自民间的斫琴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在他们的作品之上,人们会用琴声将被禁锢的心灵放牧到大自然中去,让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就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
(制琴工序——调音)
透过木制的菱花窗向外看去,细雨又开始飘了起来,拨弄琴弦,刚劲润朗的琴声在耳边幽幽地响起,这是来自千年以前的声音,余音袅袅,像炎热夏天的密林中下起细雨,像烟,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