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一次见到增音古琴“凌云”(当时还没有刻名字),是1995年初识何老师,在他家里。那天,他取出一张琴,说:
“这是我研制的‘增音古琴’。传统的古琴音量太小,外出演出需要音量更大,所以我就用我有限的无线电知识搞出了这个。”
何明威先生研制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何先生在琵琶和古琴上几乎同步实验,率先突破的是增音琵琶,演出实践的效果良好,为此,四川省歌舞剧院还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当年重庆著名琵琶演奏家陈乃木先生对增音琵琶非常喜欢,何先生为他也改制了一把。由于增音琵琶在数年的各类演出实践中产生了影响,后来,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十孔笛发明人沈文毅先生建议就增音琵琶写一篇论文,何先生遵嘱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83年第一期的《乐器》上。
1983年《乐器》杂志刊载何明威先生关于增音琵琶的文章
有了增音琵琶的成功经验和总结,增音古琴水到渠成。“凌云”这件古琴一完工,就在蜀新琴社(锦江琴社前身)的各种雅集、演出活动中被高频使用。
过程叙述起来简单,但当年条件的简陋,物质的贫乏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比如,那时木材属于国家管控物资,私人间交易属于“投机倒把罪”,不得已,何老师托朋友找“成都木材综合厂”购买废弃的各种不成形的边角下料,回来自己拼合粘接,加以利用,这张“凌云”就是用这样的“百纳”材料制作的。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各种“运动”的夹缝中,何先生落得很多空余时间“不务正业”,自己研究制作大提琴、琵琶、古琴,还自学无线电,很快就能自己组装半导体和电视,单位大院里谁家收音机坏了也找他修。这些技艺和知识都丰富了他的乐器制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长林老师第一次到成都拜会喻绍泽老师,在“怀园”喻老家,陈老用这张琴弹“春江花月夜”,何先生给陈老开了个玩笑,陈老开初演奏没发现这琴有异样,曲中何先生突然把增音开关打开,吓了陈老一跳!了解原委后,陈老很是赞同将无线电技术运用在古琴上!回京后还多次去电希望为之提供先进原件。由于何先生觉得电声古琴只是权宜之计,走艺术制琴才是正道。所以没有再在这方面花太多心思。
增音古琴“凌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陆续有国内琴厂、琴届名流先后提出要投资合作,开发增音古琴的市场。何先生自认为这是“雕虫小技”,合作虽然能赚些钱,但期间必然会发生很多分散自己精力的是非曲折,破坏艺术制琴心境。所以宁愿放弃这类商机,将增音古琴束之高阁。
本期视频,是何先生在外孙钟语桐今秋留学出发前几日,为孙儿讲的最后一堂琴课。演奏用琴即为“凌云”,课上为孙儿回忆了这张琴的前世今生半个世纪的故事。以志纪念。
何明威先生为外孙钟语桐授课
(全文完)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