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将“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重要精神落到实处,有力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实施,全国妇联、教育部定于2022年5月9日至15日开展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
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日前,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开展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
通知强调,宣传周期间,各地要以“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为主题,面向广大家庭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展示和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大力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回应家长育儿困惑,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理念和方法,引导广大家长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凝聚家庭力量、营造良好氛围。
罗爽 家庭教育立法工作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立法核心要义在于为家长赋能
《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从培养时代新人、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
一方面,意在解决家庭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问题,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必要的规范。
另一方面,意在解决家长强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难以有效供给这对供需矛盾,以法律制度的方式,保障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为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可见,这部法律的核心要义不在于管家长家庭家庭教育教育,而在于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给予其最大程度的支持及为家长赋能。
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发布
为做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全国妇联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以“总纲-分学段”的形式,以朗朗上口、灵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句,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长依法教子、科学育儿能力。
教育部要求全国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家长学校、家委会、学校公开日、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工作机制,引导家长学习宣传语,理解并掌握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实践家校协同育人,通过共识、共谋、共为,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
1.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孩子终生的价值追求。
4.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5.家校密切配合,共育时代新人。
6.激扬爱国情,立牢报国志,为国育栋梁。
7.学会倾听,走进孩子心灵。
8.培养劳动习惯家庭家庭教育教育,丰富劳动体验,创造幸福生活。
9.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10.兴趣激发动力,习惯影响未来。
家长不好做 专家为你出妙招
提问: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怎么办?
中国家庭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孩子玩手机、玩游戏、不爱学习等行为习惯让家长很头疼。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大型青少年网瘾状况调查,发现出现网瘾的孩子,大多亲子关系较差,生活单调乏味,甚至学业失败。
《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了家庭教育的6方面内容,包括孩子要有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健康上网的习惯等。基于此家庭家庭教育教育,我给家长支3个招:
1.用亲密的亲子关系,代替冷漠的亲子关系;
2.用丰富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
3.用成功的体验,代替失败的体验。
相信广大家长在尝试这3条之后,都能够收获幸福的生活,让孩子摆脱手机和网络的依赖。
提问:孩子犯错后应该如何教育?
中国家庭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没有孩子是不犯错误的。因此,我建议家长遵循“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的原则。《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教育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尊严,严慈并济。
在孩子犯错误后,家长首先要明确告诉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但错误行为是不应该有的。让孩子面对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同时有勇气承担错误。此时,孩子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认知,同时接受应有的惩罚。要注意的是,惩罚后不能“翻旧账”,而应该将焦点放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促进其吸取经验,更好地成长。
提问:孩子不爱看书应该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中国家庭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阅读习惯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孩子不爱读书需要家长进行反思“是否没有给孩子创造喜爱阅读的环境”,这就要提到父母的榜样作用。
建议家长能够带头读书,家中摆放一些图书,在孩子睡前能够讲故事,陪孩子去图书馆、逛书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此外,家长应当重视榜样的力量,用言传身教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提问:孩子内向自卑应该怎么办?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玫瑾:当一个孩子刚刚走出家庭,接触外界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打交道,需要熟悉的过程。作为父母应当注意,孩子一岁半后应当经常带出门,与街坊四邻聊聊天,与其他同龄的孩子多接触。随着次数的增多,孩子对于熟悉的人愿意再次接触,不会出现自卑的表现。
孩子最初的“不愿与人接触”“不爱说话”往往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家长不应责怪,而应该更多地引导和帮助。也有的孩子可能没有这个过程,这往往与其婴儿时期,身边有很多亲人与其沟通有关,也能够更快地适应与其他人的接触。
提问:孩子爱磨蹭怎么办?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玫瑾:很多家长咨询“孩子做事慢,写作业时间长,吃饭慢,应该怎么办”。其实,孩子的许多行为大多与一岁前的抚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孩子吃饭时,第一口饭还没有嚼完,下一口就塞到嘴里了;孩子还不饿的时候喂食,和饿的时候喂食,这都会产生不同效果,且往往与孩子的主动性有关。因此,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是解决拖延和磨蹭的关键。
建议家长经常与孩子做游戏时,尝试比拼完成的快慢。用成功的游戏体验,帮助孩子改掉“拖延症”。
文并图/本报记者 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