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原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遴选首批试点学校推出“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众所周知,若不参与国家和高校的各项“计划”,纯粹“裸考”跻身一流高校如挤独木桥。而这一批由“自招”转为“强基计划”的首批试点学校,几乎都是985或“双一流”院校。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及此类高校的其他“计划”相比,主要有三大不同。
▲ 高校目录
01
专业不同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虽然计划相关学科可以适时“动态调整”,但可以看到基本上以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为主。
02
招录方式
“竞赛/论文/专利+校考”改作“高考+校考+综评”
“降分录取”改作“综合成绩排名”
▲招录流程图
原有高校自主招生基本是以“校考”为主,考生以竞赛证书、论文或专利为敲门砖,参与校考后获得不同程度的降分,最低可降到一本线。而“强基计划”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项,改作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即“高考+校考+综评”。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与很多高校的其他“计划”不同,对于强基计划,教育部明确要求,只能以上述三项内容为评价维度,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与强基计划招生挂钩的夏令营、冬令营及考核工作,或委托个人、中介组织开展报名、考核等有关工作。
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校考)的考生名单。文件要求,各高校在招生简章就需要公布对综评的使用方法,再结合综评计算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提供考生综合素质档案是入围“强基计划”的前提条件“强基计划”替代“自主招生” 三大改变必须关注,参加“校考”的名单依据高考成绩形成,“校考”名单一经公布,就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提交至各高校。有关中学等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综合素质档案须提前在考生就读中学详尽公示。
综合素质档案还会影响“校考”环节的评分。教育部要求,“要充分运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全面、深入地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积极探索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可左右滑动呦)
03
培养方式
单独培养、本硕博衔接、动态进出
对于“强基计划”招录的学生,教育部的安排也与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有显著不同。
一是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是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三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因此,对真正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来说,取消原有自招改为“强基计划”,反而将成为助力他们进入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就读的新路径。
下
期
再
见
过寒假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