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云峰和实习生谢蓓蓓
目前普通高校招生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一些民办高校在我市一些宾馆饭店摆摊,开辟招生架势。 city教育局相关人士指出,那些“招生点”是不可能的,无权招收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实际上是以“自学考试”和“教育”的形式进行招生活动。 .
日前,记者走访了这些酒店招生点的高校,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招生点其实是“招生代理中介”。众多“招生代理中介”的背后,除了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招生目的,获取“代理费”、“关系费”、“报名费”等费用外,还有一个招生 利益链,涨价。
每人返利3000元
日前,记者在某网站看到一条“招聘招生代理”的留言。该消息由自称北京XX学院的招生老师“周老师”发布。温州地区招聘招生代理几个名字”。
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联系到了“周女士”。 “周女士”坦言,她其实只是一个二级特工,上面还有一级特工和总特工。 “周女士”表示利用代理招生_“招生代理”自曝兴趣链,她计划在温州市、平阳、乐清等地招募10名“招生代理”。 “工作”可以是兼职。除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她还可以获得“正常情况下”。 ,每人可获得3000元返利”。
招生点雇人做“代理人”
7月6日,记者以高考不及格为由,前往位于市区部分酒店的招生点申请“招生代理”。
在市区蝉街的一家酒店,记者随机走访了自称“杭州千金自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浙江华川学院”,招生“浙江职业学院”等5所学校的积分。当被问到“如果你给报名介绍一个同学,可以有返利吗”,“招生人”的招生点4个都说是的,每介绍一个300元到700元的佣金元不可用等等。
半小时内,记者被酒店多个招生点聘为“招生代理”。不过,“招生员”拒绝透露“招生代理”背后是如何操作的。
“代理人”背后的横向利益链
7月11日,记者“成功”将一位今年刚大学毕业的熟人介绍给位于上海市黎明西路一家酒店的自考学院招生“李先生”。市区。在没有高考成绩单的情况下,我填写了报名表格,交了30元报名费用。同时,记者向“李女士”表示将“申请”其下属代理人。
看到记者有兴趣,“李先生”透露了“招生代理”背后的利益链。他说,跟他做代理有两种方式:一是拿固定提成,根据招聘的人选,提成2000到3000元左右;另一种是设置底价,你自己拿这个“操作”底价。
“怎么做?”看到记者的疑惑,“李女士”解释道:“就像做生意一样。比如我上面有人给我报价2万元的候选人,那我就加1000元给你,这是你的底价价格。可以联系下一级“代理”,下一级“代理”可以直接和考生和家长谈,加钱多钱多钱,同时可以进一步发展“下级代理” '。”
记者问:“这些能做吗?家长来找我算账怎么办?”
“李老师”自信地说:“我的‘上级’等运营商和这些学校的领导关系非常密切,我和‘上级’的关系很好,只要我一般向他汇报成功率很高。”
暑假能赚多少钱? “李女士”说,如果你干得好,一个暑假可以赚2万到3万到4万到5万元。 “我通常赚10万左右。我上面的招生代理就像金字塔的尖顶。比如我下面有10个人,像我这样的有10个人。那么他下面就相当于至少有100个人,他每年赚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都不是问题。” “李女士”不断鼓励记者:“做的好不好,关键是有多少线下。”
“代理”揭示幕后“业务体验”
先生曾在2005年夏天做过“招生代理”、现在转行的市民彭向记者透露了“招生代理”这条线背后的一些“经商经历”。
2005年夏天,刚毕业的彭先生被同学介绍为“招生代理”进入河南某科技学院(民办大学)。他负责杭州周边县市,通过返利找到当地中学。老师介绍应聘者,还临时聘请“下属代理人”招收学生。不过,彭老师并不“有经验”,暑假期间只说服了4名候选人报名他所代表的学校。最终,他每人获得1200元,共计4800元。
据彭先生介绍,去各个地方的招生人大多是一些招生代理公司在经营。 ”每年高考前,招生代理公司都会主动找高校寻求合作,一个机构会和几所高校签约业务,然后发招生代理设分招生全国各地。”彭总表示,为了工作方便,代理公司经常要求高校为“招生代理”申请相关证书,“任命”他为招生老师。
先生彭说,这些招生代理到位后,会在往年的“根基”基础上,通过提成的方式快速发展“下级代理”,“下级代理”也会以返利为诱因,聘请自己“属下。”通过这种方式,以“全面网络”的方式招收学生。彭总说,在这些各级中介中,往往有很多涉案院校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方式说服候选人。
三大原因催生“代理热”
每年高考结束后,各个高校名下的“招生代理”都会蜂拥而至,就像一个“招生连”。记者发现,“招生连”的“站位”大多位于市区内的一些中低档酒店和餐厅。据这些餐厅和宾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招生连”每年进驻两个月(6-8月)。
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天150元的房费计算,两个月的住宿费共计9000元,外加食物和招生推广费,这两个月每个“招生代理” ,招生的造价高达1万元以上。这些巨额费用最终必须由候选人支付。
“招生连”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代理”?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长张志宏分析原因。
首先,自考、在线教育等招生形式的民办高校往往没有分数限制或较低的分数要求。面对激烈的生源战,一些民办高校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生源。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大学也与“招生代理”合作。而“招生代理”利用各种人脉,从一些高校获取“招生指标”。这些“招生指标”是他们生存的支撑。二是“招生代理”暴利的诱惑。 “招生代理”经常声称成功“演”一个学生的奖励是几千、几千甚至几万元。很多人都难以抗拒这种诱惑。
另外,有些考生和家长搞不清楚招生的区别,比如“in-plan招生,out-of-plan招生比如自考,网络教育” ,这使“招生代理”变得有机。利用。一些“招生代理”冒充高校名称发布虚假信息,不惜大肆宣传,精心印制宣传册。利用学生和家长的热心,诱使他们被就业安排和文凭的承诺所欺骗。
玩“游击战”逃避监管
根据相关规定,高校招生不得安排外人协助发布招生宣传资料,不得委托任何中介组织或个人参与招生工作。外地高校开展招生活动,须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招生人员必须为学院正式工作人员。
根据我们的理解,普通学院招生可以通过:普通学院招生系和省(区、市)学院招生机构直接访问,来自各省(区、市)学院招生机构投FILE,高校按照预先公布的计划、规定的程序和分数要求完成招生的录取工作。 city教育局的一位人士表示,招生酒店和餐厅的高校实际上是私立高校(一些高校命名为自考、教育等),他们的学校——跑表也是自考,网络教育。 “在这些招生分中,考生和家长是不能报考普通高校的。”
我市教育部门透露,目前在我市教育局开展招生活动的高校约有40所,尚有20%至30%未备案.
张志宏坦言,未备案的招生dots经常与教育主管部门玩“游击战”,逃避监管。
面对各种“招生代理”人员,市教育部门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了解学校的条件,核实学校招生章和招生的真实性,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管理水平,区分是普通学院招生类型还是其他形式等,谨防上当。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要规范招生的行为,消除招生“黑洞”,关键是招生过程一定要阳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高校的监管力度招生的监管,让正常的教育咨询渠道畅通无阻。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