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能力包括平衡能力、肌力、方向感、节奏感与韵律感、触觉、身体形象和协调能力等。
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较基本的学习能力,原因在于:
1.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与外界互动的主要渠道;
2.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发展言语能力的基础。
3.感觉运动能力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密切相关;
4.感觉运动能力可以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健、关节内的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
保持正常的姿势,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而正常姿势的维持是依赖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来完成的。其中,前庭器官较为重要,它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和重力作用方向的差异的感受器。
平衡能力有助于孩子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接受,因为外界的刺激往往是通过前庭器官的统合传递到大脑的。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筛除多余的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易集中。
良好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垂直感的建立,为孩子的空间知觉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坐姿、站姿、走路、跑步,以及在平衡木上前行及倒退等活动可以训练孩子的平衡感。让孩子学习用足尖走路,单双脚交替跳跃,旋转身体等可以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差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1.喜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且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转圈子跑,而且不晕不累。
3.怕走平衡木。
4.虽然看到了,仍然碰撞桌椅、旁人或门墙。
5.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好。
6.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7.语言不清、发音不准,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8.比较好动,在阅读、听写和抄写方面比较困难。
9.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
家长对孩子的平衡能力训练应注意:
1.运动中支配身体的面积,由大到小,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先从卧位,然后到侧卧位。
——从卧位到坐位再到站立位。
——从双足站立到单足站立直至足尖站立。
2.身体重心由低到高。先在平地上行走,然后至体操凳上以至更高的板凳上行走。
3.从自我保持平衡直到破坏平衡后重新维持平衡。
4.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开始要求在安静状态下下保持平衡,继而要求在动作中保持平衡。
5.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6.从视觉监视下保持平衡到闭眼时保持平衡。